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从“生命起点”预防罕见病 我国产前筛查机构达4800多家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田晓航、李恒)做好出生缺陷疾病防治是罕见病预防的关键。记者从29日开幕的2022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了解到,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我国产前筛查机构已达4800多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在会上介绍,全国婚前保健机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机构已有4000多家,产前诊断机构已达498家。对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已经在很多地方普及,通过早期筛查、尽早治疗和干预,能够帮助患儿回归正常生活。

  罕见病是诊疗挑战较大的疾病领域,也是全球共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专家介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约80%为遗传性疾病,约50%起病于儿童期。

  “出生缺陷疾病有8000多种,其中很大比例为罕见病。”宋莉说,罕见病要从源头上进行防控。我国采取三级预防措施防治出生缺陷,通过婚检、产检、新生儿筛查等实现关口前移,从“生命起点”把好关,降低罕见病发生率。

  罕见病防治关口前移,离不开全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和认知。近年来,我国印发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为提升对罕见病的认知度和罕见病诊疗能力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措施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介绍,我国将进一步发挥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中坚力量”的作用,通过这一网络向全国医疗系统推广罕见病诊疗基本知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提高罕见病诊疗能力;加快工作进度,适时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更好解决罕见病患者的诊疗和保障问题。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9/c14739-32554656.html

重庆石柱: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 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能力

近年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造区域信息平台,优化信息资源布局,推动便民惠民服务高质量发展。

优化服务方式,改善就医体验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不断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缩短就医等候时间,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推广线上服务。开设“石柱县卫生健康信息服务”微信公众号,搭建统一卫生健康信息服务入口,患者可通过线上服务与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实现以“身份证号码为主索引,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实名制”就医方式,支持挂号、预约诊疗、支付、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电子健康卡、电子医保卡、电子票据、公共卫生等一体化服务。以“智慧医院”创建为抓手,投放自助服务机100余台,为患者提供自助查询、在线挂号、自主打印检验检查报告、自助缴费等服务,推进诊间支付,患者就诊后在线直接支付,不再需再次前往收费处缴费。

优化线下服务。县人民医院在“积善之家”志愿服务中心主导下,创新发展“医志社”(医护服务+志愿服务+医务社会工作)三方联动服务就医群众,该模式致力让群众就医前少跑路,就医中、就医后个人生理、心理及社会性需求能得到及时回应。在门诊大厅设志愿服务站1个,志愿服务点27个,为患者提供方向指引、协助挂号、费用代缴、病房临时陪护、物品代买等贴心服务,让就医群众少跑路。面向社会和院内招募志愿者共计1862人,上岗参加志愿服务人员约4.82万人次,开展各类大型主题活动146场,累计服务25.38万余小时、306.25万余人次。“医学科普同行共享健康人生”项目联动全院11个党支部累计开展医学科普活动19场,服务候诊患者2082人次。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

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搭建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医疗信息共享互阅,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实施远程诊疗。2020年12月建成区域医学影像、心电、临检“三大”中心,建立“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的服务新模式,形成区域内会诊、质控、共享机制。运行以来,全县平台运行数据为:患者注册数(人数)126905、文档数(报告数)392115、外院检查提示数40123、重复检查提醒数1707、疑难会诊数97508、共享调阅4028;全县临床检验平台运行数据为:检验人次2165234、检验人数728037,“三大”中心运行以来,让利群众3000余万元。

开展远程会诊。依托鲁渝对口协作,县人民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建立远程医学会诊中心,针对疑难杂症可在线邀请山东省立专家会诊,累计会诊80余例。区域影像中心和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在2019年重庆市智博会上作为“互联网+行业医疗”成果推广,2021年在全市卫生健康统计工作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同时,2022年底待全市云影像中心建立后,我县作为首批试点5个区县之一。

建立急救网络。2021年6月建成石柱县120调度指挥中心,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120调度指挥信息平台,42台救护车全部按标准配置入网,实现统一调度、统一指挥、高效服务。运行以来,累计调度车辆14020车次,正常完成急救任务9763车次,救治伤病员10312人次。3分钟出车率平均95.31%;平均出车时间为1分3秒;平均急救反应时间25分26秒;院前急救病历书写率98.31%。

盘活信息资源,拓宽服务渠道

通过盘活全县卫生健康信息资源,促进医疗、医保、公共卫生等信息跨部门协同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应用,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能力。

助力家医签约服务。建成家庭医生签约信息系统和家庭医生签约移动APP,实现全县家庭医生签约、随访实时电子化管理,在线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慢性病等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等服务,实时掌握健康状况。

助力困难人群救助。在医疗机构设置综合服务窗口,整合医保、民政、残联等信息资源建立特殊困难群体“一站式”结算信息系统,不再让特殊困难群体多部门申请医疗救助政策。

助力医保异地结算。整合全县卫生健康信息资源,实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建立覆盖县、乡、村医疗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接口接入,所有医疗机构纳入全国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住院费用实时直接结算。(重庆市卫健委供稿)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9/c14739-32554632.html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关于睡眠,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表明,与从不午睡者相比,经常午睡者高血压患病风险高出12%,卒中风险高出24%。这让人大跌眼镜,“午休”不是好习惯吗?上班族、儿童、老人,中午打个盹,顿时精神抖擞,如果哪天没睡就像缺了点什么。“春困秋乏夏打盹”,睡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重要了,但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睡眠呢?其实,不只是午睡问题,怎么睡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

睡眠不足白天补不了

“到底要不要午睡”上了热搜,网友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经验畅所欲言,有的说“不睡午觉下午打不起精神”,有的说“睡了午觉反而一下午昏昏欲睡”。对此,清华长庚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尹国平明确表示,午睡很有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我们的睡眠主要靠两个方面维持,一是生物节律,即人体到了时间点就要去睡觉;二是睡眠的驱动力,如果在中午睡了一觉的话,那么你的睡眠驱动力就卸下了一部分,晚上的睡眠驱动力就会相应减少,尤其是老年人可能晚上更不容易睡着了,因此我们一般不推荐午睡。当然如果是白天特别长的夏天,睡眠驱动力非常多,这样可以适当午睡。”

“如果一定要午睡,午睡时间不能过长,建议不超过40分钟。因为过长午睡会使人体进入深睡眠期,如果此时强行从深睡眠期醒来,会感觉非常乏力、浑身不适等,反而让午睡失去了意义。”尹国平说。

“从中医角度看,午时为心经主时,适当午睡可以养心。中午阳气最为旺盛,在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适当睡眠可以补养自身的阳气,从而达到强壮机体的目的。不过长期失眠、睡眠不佳、午睡后加重夜间失眠者不宜午睡。”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海霞表示,“午睡的姿势同样重要,我们应尽量做到躺着午休。趴着睡觉容易导致眼球受压,手臂麻木,引起颈椎病、压迫椎动脉等,坐着睡觉则容易出现脑缺血、缺氧症状等。”

网上有人提到,如果晚上睡得不好,能不能通过午睡、回笼觉等将睡眠补回来?对此,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牟晓冬指出,睡眠质量不能只看睡眠时间,夜间睡眠和日间睡眠对身体代谢及恢复的影响有所不同,夜间睡眠是无法靠白天睡觉弥补的。尹国平也提到,包括回笼觉在内的白天的补充睡眠会直接干扰人体生物节律,人体包括五脏六腑在内都是应该活动的时候活动,不该活动的时候不活动,打破这一节律,势必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要注意过犹不及,过度睡眠同样是不利于健康的。

如今,无论是有着学业压力的青少年,有着工作压力的中年人,还是有着健康压力的老年人,“睡个好觉”成了大家共同的呼声,那么“睡个好觉”是否有规律可循?

“想要获得高质量睡眠,要建立一个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尹国平介绍,“一是要睡眠有规律,固定时间点睡眠和起床,给身体和大脑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样到时间了身体自然进入需要睡眠的状态。我们早上起来时也可以多晒晒太阳,给身体一个兴奋的信号,这样晚上更容易获得好睡眠。包括适当运动也是如此,都是让你清醒和睡眠时的精神状态差异加大,从而保证良好睡眠,当然临睡前一般不主张剧烈运动;二是营造良好的睡前环境,光线上要保证黑暗,睡前不要接受太强烈的光刺激;保证环境的安静、凉爽,睡前可以去泡澡、泡脚,但不建议冲澡,这样容易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三是避免睡前刺激身体和大脑,包括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参加社交活动、吃东西、喝酒喝咖啡等,都是让身体处于兴奋状态,非常不利于睡眠。”

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是全身性的

不只是要不要午睡的纠结,晚上睡不着的难题也困扰着很多人。

“工作日每天上床睡觉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本想早点睡觉,但是拿起手机就放不下,等回过神来,已经快夜里1点了,所以总是睡不够。休息日更是睡得晚,生怕白白浪费宝贵的‘休息’时间。”今年25岁的孙铭这样描述自己日常的作息,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睡眠现状。《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0时以后,是当之无愧的“熬夜冠军”,由此所导致的长期困倦也成了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常态。

对此,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牟晓冬提醒,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是全身性的。“从身体健康方面看,长期睡眠不足包括睡眠节律的变化(例如晚间不睡白天补觉),会导致各种躯体问题,包括皮肤老化加速,血压、血糖、血脂升高,腹型肥胖发生等,并促进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出现。从心理健康方面看,睡眠质量下降,会引起情绪稳定度降低,表现为烦躁易怒等;还会导致认知功能降低,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速度变慢、思维条理性降低,学习和工作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尹国平介绍:“研究证明,睡眠过程是大脑中垃圾被清理的过程。人体在睡眠时,脑脊液不断冲刷大脑,将大脑中的杂质和代谢产物冲刷掉,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睡眠不足将导致这一过程受到影响,人体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概率增加。”

不同年龄段的睡眠不足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李海霞介绍:“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正常睡眠中,人体会释放生长激素促进发育,大脑神经系统也不断进行记忆整合、构建大脑意识并促进大脑发育。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脑部发育,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导致烦躁不安、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

“对成年人来说,面对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各种压力,有时不得不加班熬夜。短期的睡眠不规律对身体、心理、智力等影响较小,但长时间的不良睡眠习惯会引发多种不适,如失眠影响新陈代谢,出现内分泌失调。有些人还会产生心慌心悸、高血压,甚至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这些年上班族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猝死的事件频频发生。”

“从中医角度看,子时一阳生,到了晚上11点不睡觉,就不能很好地养我们的阳气。人的健康是靠阳气来维持的,因而睡得晚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李海霞补充道。

扫清睡眠障碍 避免长期困倦

避免长期困倦,获得高质量睡眠很重要。

尹国平指出,睡眠时长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天生短睡,4、5个小时也没有问题,有些人就要睡10个小时,但只要没有特异性变化,都认为是正常的,这并不是高质量睡眠的主要判断标准。高质量睡眠也没有绝对的定义,通常而言,“一是从外观上看你的睡眠过程没有出现打呼噜、肢体乱动等非正常情况;二是你睡醒后,感觉神清气爽,没有任何不适感,能够保证第二天的工作、生活精力充沛,这就可以认为是相对高质量的睡眠。

“一个社会功能良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思维敏捷的人是不用担心高质量睡眠的,有这种想法就意味着存在一些影响睡眠质量的身心问题,常见的比如压力所致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睡眠,躯体问题例如体重超重所致睡眠呼吸暂停,或者家族遗传的易失眠体质等等。找到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是获得高质量睡眠的基础。”牟晓冬说。

想要获得高质量睡眠,先要扫清各种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主要分6大类,一是睡眠呼吸障碍,包括打呼噜等睡眠过程中的呼吸问题;二是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等各类失眠症状;三是睡眠行为障碍,包括梦游、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等,其中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通常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的一种前驱症状;四是睡眠觉醒障碍,患有此睡眠障碍的人存在生物节律的改变,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与正常人不同;五是过度嗜睡,包括发作性睡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抑制地突然进入睡眠;六是正常变异或独立症状,即目前尚不能确认为一种疾病,比如偶尔打打呼噜或说说梦话,没有发现特别明确的病理性损害,都可以归结到这一分类中。”尹国平说。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等睡眠障碍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目不合’‘卧不安’。不寐在中医的主要病机为阴阳不交,神机失用,脏腑有邪气侵扰,卫气在阳而不在阴使其不能入睡。”李海霞介绍,“《灵枢》中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夜晚阳气渐衰,阴气偏盛,阳气入里潜藏于阴,则能正常入眠;而当阴气衰不得已潜藏阳气,或阳气偏盛不能入于阴,则保持清醒而难以入睡。由此可见,当人体阴阳失衡的时候,就会出现睡眠障碍。”

出现睡眠障碍,及时就医很有必要。

牟晓冬提到,心理科临床常见一些患者因头晕、头痛、反应慢、记忆力差、心律失常前来就医,最后发现是严重的慢性失眠问题。尹国平也举例说,有位患者每次睡醒后都会感觉头疼,逐渐对睡觉有了心理障碍,而长期困倦也让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非常差,这种状况持续了10多年,直至基本不能工作。后来我们发现她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的疾病,经过无创呼吸治疗和适当的情绪调整,她的睡眠恢复正常了,头也不疼了,身体和精神状况也很快恢复。

(本报记者 秦伟利)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9/c14739-32554471.html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海外纪闻)

  “不用着急,放松一些!我们会全力以赴帮助大家早日康复。”在位于科威特首都省的自然康复医院,吉林省第14批援科威特医疗队队长王振华常常对患者说这句话。

  把脉,问诊,针灸,推拿,拔罐……一年多来,中国援科医疗队队员们克服了疫情给诊疗工作带来的挑战,致力于改善当地就诊流程繁杂等问题,当地民众对中医的好感也日益加深。

  今年初以来,科威特连续数月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都在5000例左右,医疗队员的工作强度激增。一些患者就诊时或不戴口罩,或拒绝测温,医疗队员不得不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但他们依然坚决保障各项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

  今年1月,一名叫法沃兹的患者因出现呼吸困难、视力模糊、耳鸣失眠且伴有下肢水肿等症状前来就诊。“这种情况如果在当地治疗,因实验室检查缓慢,患者预约诊疗时间难以确定,不仅费用高昂,且预后改善也不明显。但我们通过中医脉象可更快识别出症结所在。”医疗队擅长针灸的队员年洪权说。

  经过中医治疗,法沃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后来,他成了中医的忠实拥趸并开始学习中文,接受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还尝试在生活中根据中医“四气五味”知识来搭配健康饮食。

  自然康复医院院长萨拉赫表示,中国援科医疗队给他带来了医学理念上的触动。“以前对于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都只能通过止痛药物甚至是手术来处理,不但疗效不好,而且副作用大、预后不良,但是中医针灸推拿等方法非常神奇,既安全方便,疗效又很明显。”

  1976年,我国向科威特派出首批医疗队。目前在科的医疗队已经是吉林省派出的第14批、中方派出的第22批。40多年来,中方已累计向当地派遣医疗队员222人次,接诊约80万人次。

  “努力成为一颗颗优质的‘种子’,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王振华说,中国援科医疗队给当地民众和医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们对中医和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医疗队也教授当地不少人初步的中医治疗方法,给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我们院一些医生已基本掌握了中医推拿、针灸等原理和方法。即使中国医生不在,我们也能为当地病患提供中医治疗方法。”萨拉赫说。

  在24日晚为这批医疗队员举行的离任欢送会上,中国驻科威特大使张建卫表示,中国医疗队项目只是中科卫生合作乃至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小小缩影。两国都有着人类命运与共的情怀。两国真诚相待、合作共赢的事例有很多,可以说中科是志同道合、携手同行的好朋友、好伙伴。

  在欢送会上,科威特卫生部国际司司长蕾哈卜高度赞赏中方医疗队及中科医疗合作,表示科卫生部希望与中方在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在科威特工作的这段时间,对我们医疗队每一位队员来说都是一次成长和考验,”王振华感慨说,“通过把中医技术留在当地、将中医理念传给当地医生,我们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医和中国文化,用实际行动推进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新华社科威特城10月25日电  记者尹炣)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9/c14739-32554415.html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到2025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总数有望突破百万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总数突破100万人,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才能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为此,规划设定发展目标,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评价体系更加合理,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成长环境明显优化,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支撑。

  其中,在人才规模、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中医医师、中药师、中医护士和中医技师等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在人才质量方面,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以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岐黄学者为引领,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拔尖人才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体系逐步形成,基层人才学历层次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在人才结构布局方面,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同类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比例持续提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围绕这些目标,规划提出了各类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规划还设置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等专栏。

  专家表示,这一规划的制定对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使用评价机制、推动更好地解决中医药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8/c14739-32554020.html

直播预告:关爱“他”健康 专家教你远离“男”言之隐

10月28日是“世界男性健康日”,也是第23个“中国男性健康日”。近年来,男性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那么,男性健康更易受哪些疾病的威胁?尿液与男人的健康到底有何关系?

10月28日10: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主任王彬、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男科主任覃湛将做客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平台“人民好医生”客户端直播间,向广大网友分享男性健康的相关知识,让你远离“男”言之隐。

专家简介

王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覃湛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男科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首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生殖泌尿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如何收看直播:

一、下载人民好医生App,进入“名医直播”栏目进行收看。

更多贴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医直播互动,请关注人民好医生APP。

直播在人民好医生App进行,请扫描二维码下载或在苹果市场、安卓市场搜索“人民好医生”。

二、关注人民健康公众微信号(微信号:rmwjkpd),右下角点击健康互动 “下载人民好医生App”,下载后进入客户端收看。

重要提示: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只提供疾病科普,不做具体诊断和开处方。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8/c14739-32553796.html

国家卫健委:10月27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214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23例

  10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6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福建13例,广东11例,四川7例,北京5例,上海4例,云南4例,江苏2例,天津1例,内蒙古1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在四川);本土病例214例(内蒙古37例,广东27例,山西26例,湖南24例,四川15例,福建13例,陕西13例,新疆12例,江苏10例,北京6例,重庆6例,青海6例,黑龙江5例,河南4例,安徽2例,山东2例,云南2例,天津1例,河北1例,浙江1例,西藏1例),含1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陕西5例,四川3例,北京2例,福建2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浙江1例,青海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7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9例,本土病例211例(广东36例,内蒙古35例,山西30例,重庆17例,北京15例,新疆15例,云南12例,四川11例,河南7例,江苏6例,陕西6例,浙江4例,山东4例,黑龙江3例,安徽2例,福建2例,贵州2例,天津1例,辽宁1例,上海1例,湖南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2471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51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59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046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2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658例(其中重症病例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9776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8660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49823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89417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244例,其中境外输入121例,本土1123例(福建163例,内蒙古110例,新疆110例,青海103例,山东91例,广东88例,山西81例,湖北57例,湖南51例,陕西35例,黑龙江30例,四川28例,云南28例,江苏25例,重庆23例,河北20例,河南16例,甘肃14例,上海11例,安徽7例,广西7例,天津6例,西藏5例,浙江4例,北京3例,辽宁3例,宁夏3例,江西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882例,其中境外输入117例,本土765例(新疆276例,内蒙古89例,湖北46例,云南35例,甘肃33例,山西30例,广东30例,上海28例,陕西27例,四川22例,黑龙江19例,天津15例,河北15例,安徽15例,山东15例,重庆15例,江苏10例,河南10例,广西7例,贵州7例,吉林6例,辽宁5例,湖南5例,西藏4例,浙江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7例(境外输入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902例(境外输入108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024521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32187例(出院90642例,死亡1035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591541例(出院13742例,死亡12563例)。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8/c14739-3255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