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人馬座和射手座有甚麼關係?天文館星姊姊說星座故事給你聽!

天文館的星姊姊們準備了精彩的黃道十三星座當中的「人馬座」故事和「兒童區親子闖關趣」歲末特別活動,分別於12月10日和12月24日下午2時到3時舉辦,歡迎大班到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及家長們參加,限額20位,網路報名額滿為止。

希臘神話中人馬族的凱龍,擅長醫藥且對射箭與音樂也有專精的研究,但天上的人馬座和射手座有甚麼關係?色彩繽紛的兒童區有哪些天文相關的展示品呢? 在今年星姊姊的最後一次活動中,特別設了好玩的關卡,闖關成功即可獲得小禮物!想瞭解人馬座的星座故事並學會如何在夜空中找到星座,歡迎報名12月10日的活動;對兒童區展示品有興趣請報名12月24日的特別活動,一起闖關趣吧!

活動詳細內容及網路報名請參閱本館網站「活動報名」,(網址https://ift.tt/fkr0lYX) 。

  • 星姊姊尋找星座活動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DDD16A1078C0D055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我要回家ㄚ 內湖警協助迷途婦人返家


民眾日前至臺北市內湖分局潭美派出所報案稱,有婦人在內湖區新明街上忘記如何回自己的家,警員謝曜任及林群晏獲報後抵達現場,熱心的報案人向員警表示路過內湖區新明路,看見一名婦人坐在路邊不知所措,打算陪同返家,豈料婦人卻不記得住處地址。


隨後員警上前關心詢問婦人,所幸婦人尚能清楚應答年籍資料及家人聯繫方式,遂聯絡家人到場,家屬到場後,向警方表示因母親早期住內湖區新明路,後搬遷至新北市三重區自住,因房東不續租,遂將母親接回內湖區成功路同住,惟因母親記憶力不太好,所以還一直認為自己居住於內湖區新明路,家屬對於警方的熱心協助,感謝不已。


內湖分局呼籲,民眾家中如有長者,應關心長者外出的時間、地點及搭乘的交通工具,協助長者事前規劃目的地路線,如路線複雜,避免讓長者獨自前往,以防長者迷路。

  • 圖說1:員警詢問婦人住處
  • 圖說2:家屬到場向員警說明婦人為何在此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AF1DB2D41F55F21C

精心守护,让孩子远离烧烫隐患

  编者按

  烧烫伤,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意外伤害,伤者以婴幼儿、低龄儿童居多。一杯五六十摄氏度的热水,几秒钟就可能将孩子烫伤。这一危险源,却常常被忽视。严重的烧烫伤,给孩子带来哪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对于婴幼儿及儿童烧烫伤,存在哪些认知误区?如何让孩子远离烧烫伤隐患?本报记者走近烧烫伤孩童、家长和医学专家,探寻造成烧烫伤的危险源,并就如何提高认识、科学防护、有效治疗,提出建议。

   杯子里的热水、碗里的热汤、桌上的开水瓶……这些,都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美好童年,甚至一生。这并非危言耸听。

   最近,网上一段视频引发关注。视频的主角是一名16岁少年,1岁时被开水烫伤,导致疤痕增生,十多年来一直在治疗。“隔一两年,就要把长出来的疤痕割掉,以免影响孩子发育。”少年母亲很无助。从视频可以看到,少年的胸部和背部因为严重的瘢痕挛缩而被挤压变形。

   “太让人心疼了,一辈子可能都毁了。”有网友留言。

   让人心疼的还有更多。类似案例在日常生活中屡有发生,很多儿童甚至婴幼儿深受其苦。

   “幼儿和儿童皮肤薄,一杯200毫升开水就会导致10%以上大面积烫伤,造成残疾和毁容,严重的话危及生命。烧烫伤的高致残率、毁容率导致的身心伤害,将伴随患者一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以下简称“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发起人、瘢痕医学专家孙便友告诉记者。

   孙便友和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一直在为中小学劳动课烹饪课程的安全防护而呼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烹饪与营养”被纳入中小学劳动课。他们希望孩子们在学烹饪前,先学会预防烧烫伤。

   烧烫伤,尤其是烫伤,是婴幼儿、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但其致伤隐患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孩子们离烫伤危险有多近?烫伤后果有多严重?如何帮助孩子远离烫伤隐患?这些问题亟须正视。

  1、烧烫伤的危险离孩子很近

   “‘神兽’学烹饪,不怕烧穿锅底,就怕烫伤自己”,今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发布后,有媒体如此表达担忧。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中小学生劳动课程里的烹饪任务作了明确设计和要求。比如,3至4年级要学会蒸、煮,会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5至6年级能做两三道家常菜,学会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7至9年级能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三四道菜。

   “当儿童进行烹饪课程训练的时候,实际上已暴露在烧烫伤危险之中。”中华医学会烧伤医学分会前任主委、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主任吴军直言。

   劳动课程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其中的风险也不能忽视。对于儿童来说,厨房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那里有明火和易燃物,烹饪过程中的热液(如开水、热油)、热蒸汽和高温热物(如热锅盖)等,都可能烫伤他们。

   据媒体报道,今年元宵节当晚,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接诊了20余名烫伤患者,绝大部分是在煮元宵或炸元宵时被烫伤。如果作为“新手”的儿童进入厨房,后果会如何?

   “我们希望,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也能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体系,作为烹饪课程的配套授课内容,尽可能避免烧烫伤事故的发生。”这是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另一位发起人胡亚捷对中小学开设烹饪课程的反应。

   8年前,胡亚捷与孙便友一起发起成立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烧烫伤问题,并在全国进行烧烫伤预防科普教育。他们希望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烧烫伤危险其实离孩子很近。无论是在厨房,还是其他地方。

   根据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6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其中30%以上是儿童。从年龄看,尤以0至5岁低龄儿童高发。

   烧烫伤包括热液烫伤、火焰烧伤、化学灼伤、接触性灼伤、电灼伤、摩擦性灼伤、辐射性灼伤、冻伤或冷烧伤、吸入性呼吸道伤害,等等。其中,又以热液烫伤最为常见。沸水、滚粥、热油、热蒸气的烫伤,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2、烧烫伤带来终身伤害

   儿童被烧烫伤后,皮肤损伤只是痛苦的开始。皮肤愈合以后,会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瘢痕,俗称疤痕,也就是皮肤愈合过程中慢慢长出的“新肉”。严重的瘢痕增生,可以造成身体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副会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刘林嶓解释,烧烫伤首先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体液丢失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损害面部容貌、体表各暴露部位外形及器官功能。而且,还可能会对关节功能造成损伤。如髋关节的瘢痕挛缩,造成运动功能受损,影响关节运动,给行走及日常生活带来障碍。

   6年前,刘红星两岁大的女儿被烫伤,辗转换了三家医院才得到救治。最后做了植皮手术,住院治疗50天。

   “以为苦难就此结束了,然而,并没有。”他说。

   孩子出院后,瘢痕进入增生期,生长迅速。如果抑制不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育和肢体行动。为了不让孩子留下终生遗憾,他们走上了“漫长且痛苦的康复之路”——“我和爱人需要轮流在家给孩子做康复,疤痕按压、强迫拉伸、24小时穿着弹力衣、各种形体纠正。一天下来,孩子和我们都精疲力尽。”

   直到今天,刘红星仍在为他的孩子寻找更好的康复方案。因为烫伤之痛,他成了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的一名志愿者。他把孩子烫伤的事情讲出来,分享烧烫伤防治和康复经验,以避免更多的家庭受到伤害。

   刘林嶓介绍,烧烫伤的治疗,大体包括创面的愈合过程、伴随的预防瘢痕过度形成的过程、瘢痕形成后的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长期的康复过程。“烧烫伤程度较轻者可在半年左右时间内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严重烧烫伤者治疗过程会旷日持久,有些甚至可能需要终身治疗。”

   与之相应的是,不菲的治疗费用。根据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的调查,成人烧烫伤患者的治疗费用超过100万元;烧烫伤儿童的治疗费用平均为12万元,这还不包括未来需要继续治疗的费用,以及家属陪同治疗的支出。

   “烧烫伤的治疗费用是比较高昂的,在治疗过程中,我见过不少家庭因伤致贫、因伤返贫。”刘林嶓说。

  3、心理创伤影响深远

   相对于生理上的创痛,烧烫伤给孩子心理上带来的创伤,更难被看见、被关注到,然而同样严重。

   原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主任医师贾晓明教授接诊过许多烧烫伤患者。“当发生烧烫伤后,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愿出门,不得不出门时也要戴面罩、穿长袖衣服把身体遮住。肉体的伤痛,对他们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他说。

   “烧烫伤对个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应激事件,会对人造成心理创伤,也就是二次创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强调。

   刘正奎与多名专家一起参与了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组织的一项针对烧烫伤患者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烧烫伤成人和儿童患者及其家属,最后形成了《烧烫伤患者心理状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相当惊人。”这是刘正奎对调查结果的评价。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测量分析。在被调查的124位成人烧烫伤患者当中,有56位检出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为45.2%。同时,通过DASS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一种用于评价负性情绪的量表)测量,33.1%的患者被检测出轻度或中度抑郁,25.8%被检出重度抑郁,需要专业支持,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才能调节情绪状况。整体来看,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比例为58.9%。

   烧烫伤儿童的情况也不乐观。对患儿的心理测量,主要考察他们是否在烧烫伤后出现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问题一般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违纪行为,如撒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等;第二类是神经症行为,表现为害怕新环境、拒绝上学、睡眠障碍等;第三类是既出现一定的违纪行为又出现一定的神经症行为,被称为混合型行为。结果是,在81位被调查的烧烫伤儿童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有27位,占总人数的33.3%。

   “这样的问题检出率和一般学龄儿童对比相对较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估计一般学龄儿童的问题检出率为5%~10%。这说明烧烫伤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并提升了在儿童中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报告》指出。

   根据分析,烧烫伤患者的心理创伤,主要来自自我形象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受伤部位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颜面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以及特殊的穿着(如弹力衣),会使他们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和形象不自信,甚至出现自我形象紊乱。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一些永久性形体损毁和肢体功能受限,以及漫长的治疗和康复期,使他们不敢面对未来的工作、家庭及社会关系等,对生活失去信心。

   “儿童烧烫伤如果涉及容貌伤害,更会带来严重的情绪问题。我们收治的一些孩子,最严重的,甚至有轻生的倾向。”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胡骁骅透露。

   在知乎平台,有这样一个话题:有大面积烫伤的姑娘们现在都怎么样了?回答者不少。一位2岁时被热水烫伤的网友如此写道:“很讨厌夏天,因为大家都穿漂亮的裙子、短裤,但我没法穿。我害怕别人的眼光,怕别人会因为丑陋的疤痕而讨厌我”“现在总觉得自己不配和任何人在一起,注定孤独一人”。在这个回答的下方,不少人点了“赞同”。

   《报告》指出,目前对烧烫伤人群的医学治疗主要集中在生理方面,呼吁医疗机构提升对烧烫伤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积极地针对烧烫伤人群进行临床心理治疗和干预。

   “社会支持系统也很重要。”刘正奎说,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慢慢康复,让他们跟周围的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

  4、提高认识,科学应对,让孩子远离烧烫伤

   多年的救助工作,使孙便友和同事们发现了“烧烫伤意外伤害的规律”——儿童烧烫伤80%以上都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发生的,而且大部分是发生在家庭及家庭周边。“一时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孩子被烧烫伤。”孙便友说。

   而且,家长还可能会被错误的急救知识——所谓的“偏方”误导,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山西省太钢总医院(山西省烧伤救治中心)烧伤科主任段鹏发现,许多患儿的家长缺乏烧烫伤急救知识,“他们用所谓的‘土方法’,如用酱油、麻油、牙膏、红药水、紫药水、燃烧后的草灰等有颜色的遮盖物处理伤口,这些处理方法不仅对伤情没有帮助,还会加重孩子的受伤程度,带来二次伤害,也可能干扰医生的判断”。

   只有提高认识、科学应对,才能让孩子远离烧烫伤。

   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定要树立儿童伤害可防可控的意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贺连辉提醒,意外伤害看似难以预防,但大量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的发生。预防儿童烧烫伤,家里要注意分隔热源、让孩子远离火源等。“比如,北方一些农村住宅锅连炕,孩子很容易被烧烫伤,只要锅台和火炕中间加一块隔板,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烧烫伤事故发生。”

   一个安全的家居环境,除了远离火源、分隔热源,还需要排除用电隐患。“比如,把家里的电线、插孔都加上保护措施,或者换成安全插板。还要配备灭火器、防火毯等消防用品,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并掌握使用方法。”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与心理健康室研究员段蕾蕾补充道。

   设计和制造更安全的产品。各类产品,尤其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应将防止烧烫隐患、提高安全系数写入产品标准,并在设计、生产、更新迭代等全流程各环节严格落实。比如,儿童衣服面料不能使用过度易燃的材料,燃气灶的打火按钮应该有安全扣。有一位烧伤科医生注意到,不少儿童在汽车燃烧事故中因使用安全座椅而被烧烫伤,于是向制造商反馈,推动修订了儿童安全座椅标准,减少了因车祸导致的儿童烧烫伤。

   加大科普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孩子、家长、教师等各方预防意识和能力。“澳大利亚早在1992年便在全国开展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工作,此后烧烫伤人数大大减少。挪威实行预防烧烫伤科普教育七年后,烧烫伤减少了50%以上。”孙便友说。

   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也在行动。他们从2016年12月开始,走进全国29个省份的3000多所小学、幼儿园、社区、机关单位等,开展烧烫伤预防与急救知识宣教活动,还借鉴国外经验,开发出儿童烧烫伤警示系统、视频、歌舞、书籍以及“远离烫烫小怪兽儿童友好安全体验空间”等,寓教于乐地让儿童学会远离烧烫伤危险。

   要让预防烧烫伤成为中小学正式课程的一部分,写进中小学教材。“《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颁布和实施,是一个同步传播预防伤害意识和技能的好机会。”吴军建议,把预防因劳动导致意外伤害的常识和急救技能写入课程标准,在课堂上向孩子们普及。

   “应把提升学校管理者、教师乃至全体教职工的安全预防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区某小学校长路彦芬认为,教育系统应组织专家给老师做培训,老师学习和掌握了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再教给学生,学生也会影响到家长。

   此外,在家庭中,家长要结合具体的家居环境、设施设备,及早教给孩子安全使用电器设备、火源热源等常识与技能,适时重申、强化,帮助孩子养成自我防护、远离隐患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

   打破认知偏见,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孙便友认为,对于常见的热液烫伤,要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冲-脱-泡-盖-送”,这五大步骤,在很多国家已经推广并被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冲”,就是在烫伤后第一时间冲凉水,可用流动的、干净的自来水冲15到30分钟。“脱”就是在冲水后脱掉衣服和鞋子,但一定要避免弄破伤口的水疱。“泡”是在冲水和脱衣后,将烫伤部位在15到20摄氏度的水里浸泡15到30分钟。“盖”就是在泡水后,用干净的棉布或消毒纱布盖住烫伤部位,防止伤口与细菌接触。“送”就是在做完前面这些急救措施后,尽快将患者送医院就医。

   加强各级医院烧烫伤科建设,强化专门针对儿童的烧烫伤医疗力量也刻不容缓。据了解,目前,三甲医院等大医院一般都设有独立的烧伤科,成人、儿童均可就诊。一些医疗条件较好的地区,儿童医院中的烧伤科更具针对性。但在很多县级医院,尚没有独立的烧伤科,儿童烧烫伤往往只能在外科、急诊科紧急处理,严重者再转院诊疗,造成救治时机延误,或限于医疗条件及水平,给孩子留下终生遗憾。应当通过专科建设、医疗资源共享、线上远程会诊等方式方法,加强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儿童烧烫伤的医疗资源及建设。

   不过,段蕾蕾强调,对于只有几岁大的儿童而言,预防烧烫伤,“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家长的有效看护”。“只有做到近距离、不分心、不间断的有效看护,才能达到预防儿童伤害的目的。”她说。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430.html

溫州街巷弄路換新 街區悠遊好通行

發稿單位:新工處

發稿日期:111年12月01日

聯絡人:蔡容正

聯絡電話:0963-562-718

新聞聯絡人:陳大分

聯絡電話:0963-562-778

溫州街巷弄路換新 街區悠遊好通行


溫州街,位於臺北市城南的一條街道,兩側延伸出許多的小巷弄,有著許多的書店、咖啡館、藝文表演空間及文青小店座落其間,也吸引著人們來此漫遊,而在長年積累下部分巷弄路面也有所老化破損,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在實地勘查評估後,選定其中的溫州街74巷4弄辦理路面更新,並已在近期完成。


新工處養護工程隊隊長李家龍表示,溫州街及周邊巷弄均屬溫羅汀街區範圍內,由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和新生南路間巷弄交織蔓延而成的溫羅汀街區位於臺灣大學附近。打從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建校開始,此區便逐漸形成台北最重要的文化與學術區,是華文世界少見的高密度書店區,亦是北市府推動「城南臺大無圍牆博物館」之一環,漫步其間巷弄,隨處可見充滿藝術人文氣息的商家,周邊則有和平東路、辛亥路、羅斯福路及新生南路等交通幹道,交通極為便利,隨之而來的是龐大的車流人潮,部分分散流入巷弄,長久以來,也造成部分巷弄路面龜裂及老舊的預鑄溝蓋鬆動,再經過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的檢視評估老舊破損情況後,擇定了溫州街74巷4弄列為本年度更新的路段,更新長度長60公尺、面積360平方公尺、總工程經費約為86萬元,老舊路面全面更新完成後道路品質提升,亦優化了週邊環境。


新工處養護工程隊第六分隊分隊長蔡容正表示,本路段為8公尺以下道路,因巷道狹小且周遭建物密集,轄區分隊於施工前會勘先向住戶說明工程可能造成的影響,並要求廠商於施工一週前張貼公告,施工前再次請里長協助宣導居民施工時需注意事項,期望將施工期間對民眾的衝擊降至最低。另外,各管線單位在路面更新前也評估了是否有修埋管線之需求,避免在路面更新後的二次挖掘後補丁,在住戶、各單位與轄區分隊的相互配合,成功讓整體環境更為優質友善,大幅提升市民交通便利及用路安全。


大學里吳沛璇里長表示,因溫州街巷弄路面老舊破損嚴重,民眾相繼反應路面崎嶇不平,故聯絡新工處會勘處理,感謝新工處協助辦理更新,整體道路街景隨之煥然一新。


  • 圖1溫州街74巷4弄平面位置圖
  • 圖2溫州街74巷4弄路面更新成果
  • 圖3溫州街74巷4弄巷路面施工前1
  • 圖4溫州街74巷4弄巷路面施工後1
  • 圖5溫州街74巷4弄巷路面施工前2
  • 圖6溫州街74巷4弄路面施工後2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D6F64FAD30EEEDD8

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问答)

  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部分地方出现了疫情规模性反弹的风险,一些地方面临抗疫3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形势。

  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问:部分地方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不断增长,有人反映被封控的频率比以前更高了,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答: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不是针对疫情防控本身,而是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有的地方随意扩大管控区域和人员范围、一封了之,有的封控后长时间不解封,有的地方未经批准、动不动就“静默”。今后,各地要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回应和解决。

  问:一些地方长期封控给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也让群众产生了焦虑情绪。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避免和纠偏?

  答:长期封控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还容易造成焦虑情绪,这种情况必须予以纠偏和避免。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低风险区划分标准的培训,组织做好风险区域划定和管理,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域划定范围,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封快解。对风险人员的判定要以现场流调为依据,不得通过时空伴随扩大范围,造成大面积的“误伤”,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对高风险区既要严格管控,做到“足不出户”,也要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用药需求。同时,做好封控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与原始株相比,致病力有什么变化?

  答: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与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

  我国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我们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中医药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有基础性疾病、高龄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如果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可能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

  问:哪些人感染后患重症的风险更大?

  答:第一,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第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中,有基础病,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引发重症的风险更高。第三,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没有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新冠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

  问: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效果如何?

  答:现有的疫苗对降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仍然有较好效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容易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接种新冠疫苗的获益是最大的。

  问:有部分民众担心做核酸时造成感染,如何避免检测时的感染风险?

  答:核酸采样是核酸检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采样的组织管理和规范操作非常重要,既要保证采样的质量,同时又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首先,在采样点的现场组织管理方面,要设立清晰的标识,规划好进出的路线,所有被采样人员都能够保证单向流动,同时要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要加强采样秩序的维护,指导公众做好在采样过程中的个人防护。

  其次,个人在进行核酸检测采样过程中要规范戴好口罩,不聚集,同时与前后的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自觉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采样过程中,要等前面的人走后,采样员完成手部消毒以后再上前。同时,在采样的时候,被采样人员不应触碰采样台上的任何物品,采样后还要尽快戴好口罩,迅速离开采样现场。

  最近,有的地方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核酸自采工作,但要特别注意自采核酸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做好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因为采样的质量规范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即便是自采核酸,也要保证采样质量。

  对于核酸检测工作,我们历来严格检测资质的准入和质量控制,不断优化技术规范,同时重点加强对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今年以来,多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监管中发现检测机构存在一些违法违规问题,而且都进行了严肃处罚。有的违法机构和个人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本报记者  白剑峰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1日 04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168.html

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各地持续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举措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题: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各地持续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举措

  新华社记者

  优化风险区域管理、完善核酸筛查方案、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效率……连日来,全国各地结合疫情变化形势和各地实际情况,多地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举措,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

  快封快解、应解尽解

  11月30日,广州海珠、天河、番禺、荔湾等区陆续发布通告,宣布解除所有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广州除划定的高风险区单元、楼栋外,其他区域按低风险区或常态化防控措施管理。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各区正在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

  近日,昆明等地也发布了解除临时管控区的公告。各地在封控管理中积极落实“快封快解、应解尽解”要求,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石家庄市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自12月1日起,桥西区、长安区、裕华区、新华区、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重庆11月30日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表示,重庆中心城区和梁平区将按照“分区分类、由点及面、逐步放开”思路,由各区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实行差别化防控措施。其他区县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逐步实行常态化防控。

  不重复检测、不加码检测

  11月30日,广州、重庆、深圳等地均对核酸检测要求作出进一步优化,强调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重庆强调,“不重复检测、不加码检测”,同时设置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满足群众核酸检测需求。

  在科学评估效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群体“精准免检”,不仅可以减少传播风险,还能有效节约资源。

  继广州对特殊群体核酸检测方案作出调整后,沈阳、太原、北京等地也推出相关举措。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自2022年11月30日起,对全市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北京朝阳区针对新增病例大部分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情况,持续优化核酸检测“采、送、检、报、核”流程,加强全流程管理,提速提效,优先保障“十混一”混管阳检测。

  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对密接、时空伴随,各地曾有多种判定,不同判定采取的防疫措施也各不相同。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同时明确,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广州、深圳、重庆等地11月30日分别作出相关部署,强调按照科学、精准原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得随意扩大密切接触者甄别范围,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

  广州、深圳提出,“密切接触者原则上落实集中隔离观察,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重庆也提出,对密切接触者,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可居家隔离。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149.html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111年失智月活動 善用社會處方箋 實踐健康生活新主張

發稿日期:111年11月29日


臺北市聯合醫院「111年失智月展覽活動」,今(29日)起連續3天(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華山文創園區中4A紅酒作業場舉行,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璩大成總院長、黃弘孟副總院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林夢蕙科長、臺北市立大學邱英浩校長,攜手邀請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交響樂團NSO、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圖書館、果陀劇場/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全聯福利中心、臺北市營養師公會、臺北市立大學、老松國小/愛來學苑等10個友善合作夥伴共襄盛舉,合力完成主題式展覽,呈現社會處方箋成效,期盼讓觀展民眾瞭解,失智症其實是需要透過「陪伴」及「社交活動」減緩認知功能的衰退。


璩大成總院長致詞時表示,北市聯醫自108年開始推動失智症社會處方箋,協助不同領域的機關團體認識失智症,提供教育訓練及組織間交流,讓更多單位能投入失智症照護的一環。由合作機關規劃、設計一系列活動,透過醫師開立處方箋讓失智長者參與各場域活動,增加接觸新事物的機會。今天這場活動特別有意義,不但有衛教主題區,協助民眾及照護者獲得正確資訊,也將失智長者參與「社會處方箋」拍攝成影片,讓更多人可以得知社處方箋執行的樣貌,以及對長者帶來的正向效果。


失智症中心劉建良主任進一步說明,北市聯醫長期致力於推動失智症患者友善社區,在服務過程中利用歐洲的治療新趨勢,建議失智症患者及其家人以「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非藥物性治療,走入社區、博物館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扭轉看病吃藥的傳統觀念。今年展覽主軸以「這樣伴,不失智」為策展核心,呈現運用「社會處方箋」中的「博物館處方箋、音樂會處方箋、戲劇處方箋、志工處方箋、圖書館處方箋、食物處方箋、舞蹈處方箋、學習與教育處方箋」等模式所帶來的成效,透過訪談影片及展區成果布置可以看見每種社會處方箋帶來不同的成效與反饋,在這座城市不同的角落,創造美好的回憶與故事;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展現「文化平權」概念,提高失智患者及家庭之社會參與率與社會共融。


活動現場另規劃衛教展區(失智健康識能攤位),以四大內容提供諮詢服務,包含「記憶智造」主題強調社交生活的重要性,以「樂齡照護」主題提供豐富的失智症照護資源簡介,讓患者與家屬更快適應生活,以「預立醫療」主題宣導自主生活的觀念,並以「友善關懷」為主題,提供友善社區資源,讓失智患者也能快樂生活;動態活動則設計社會處方箋相關內容,包含:每日兩場的社會共伴體驗工作坊,限量開放民眾預約報名,帶民眾體驗鐵道歷史、故宮國動動操、貼花體驗、甲骨解密、琉璃珠手作、飲食安心選等多元體驗課程,展現社會處方箋的良方妙用。


除社會處方箋主題展及體驗工作坊之外,另於主舞台區規劃動態系列活動,包含戲劇處方箋邀請到果陀劇場由活化歷史資深帶領人帶領年滿60歲長者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說」與「聽」進而顛覆大家對「老」的刻板印象和認識「老」的不同面向;而生活處方箋-太極導引,帶領民眾一起練習,重新發現呼吸與身心的關聯,以及音樂處方箋邀請夢想者聯盟透過音樂,唱出最真實的人生故事,活動豐富多元,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9889437D4DAAAE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