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一時忘記返家路 內湖警即刻協助送返家


內湖分局康寧派出所警員陳弘義日前擔服巡邏勤務,行經內湖區金湖路109巷時,一名婦人上前詢問返家的路,陳員隨即協助,並平安送返家。


陳員執勤時,見一名老婦人上前詢問返家的路,陳員告知婦人行走方向後,渠仍徘徊表示不知該如何返家,經詢問婦人表示,身上未帶任何證件,所幸仍記得家中地址,經確認後擔心婦人年事已高,不放心讓她自行離去,主動駕駛警用車輛護送婦人返家,家屬表達感激之意。


內湖分局呼籲,家中如有長者或行動不便長者出門,請家人盡量陪伴外出或留下聯絡資料,並注意長者行的安全,才可以避免走失,若遇需協助之民眾,請大家不吝伸出援手,或撥打110讓警方協助您。

  • 圖說1:員警詢問婦人狀況
  • 圖說2:員警以警用巡邏車護送婦人返家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35981DC7E1C78ED6

利用好森林蕴含的食物资源(新知新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树立大食物观,利用好森林蕴含的食物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培育好、保护好、利用好森林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向森林要食物,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持续开展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广泛实施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统筹多途径、多方式造林,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总量,促进森林各类物种繁衍生息,维系生物种群绵延不绝。另一方面,要围绕林业提质增效,培育林产品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种苗花卉、林下经济、林草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林产品,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优化森林产品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森林提供的很多食物不仅蕴含优质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很好的食药同源价值,市场需求大。随着人民群众膳食结构的改善升级,优化森林产品结构,向森林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之举。要根据人民群众食物需求变化趋势,不断优化森林产品结构,保障各类食物供给。

  创新森林生物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我们要善于利用生物技术促进森林食物资源开发,提升林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将“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在育种技术方面,可聚焦林果战略物种,拓展技术路径,进行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育种效率;在精深加工技术方面,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引进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加快生物、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林产品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在污染防治技术方面,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白色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实现种养循环,提升水土保持功能,确保森林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产能可持续。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8日 09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8/c14739-32582675.html

在坚持中赢得战略主动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战“疫”。

  近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发病、重症和死亡比例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近三年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以争分夺秒的加速度,提升应对疫情大考的能力,我们等来新冠病毒的致病力下降。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我们的疫苗、药物有了,救治能力提升了,平战结合的防疫本领强了,健康意识和素养提高了,这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022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运用好我国抗击疫情的制胜法宝,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我们一定能够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6.41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62万例。

  中国是目前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尽管人均医疗资源、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实现了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77.93岁,2021年提高到78.2岁。

  党中央统揽全局,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

  2020年,大疫突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中国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中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

  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3月,疫情波及我国多数省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经受住了又一轮严峻的防控考验。

  发挥制度优势,中国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人民子弟兵闻令即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坚守一线……最精锐的力量向风暴之眼驰援,最优质的资源向决战之地汇聚。

  2021年秋,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这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的小城,滞留近万名游客。快速流调、大规模转运……约两周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

  2022年3月,吉林省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10多个省份组建医疗队驰援……

  千万条线拧成一股绳,紧紧抓住战“疫”主动权。

  从病患救治到疫情排查,从复工复产到科研攻关,广大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投入志愿服务……中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

  承诺绝不动摇,人民至上理念凝聚起团结伟力——

  疫情发生之初的武汉,缺床位、缺医护、缺设备……重压如山。在这场生命大救援中,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

  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

  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限度保护——这就是世纪疫情面前的中国选择。

  应对病毒变异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让防控变得异常困难。

  近三年来,我国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始终强调科学精准防控。

  病毒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疫情防护网——

  2021年下半年,德尔塔变异株疫情短时间内多点发生。全面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组建流调专家队,迅速判定、排查和管控风险人员,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来袭。不搞“大水漫灌”,核酸检测任务在24小时内完成;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与病毒赛跑,采取坚决果断措施。

  关键部署,彰显战“疫”长远眼光。

  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

  保障民生供给,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

  疫情下的民生保障,牵动万千关切。

  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推出保防控、惠民生重大举措,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到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中国一手抓精准防疫,一手抓民生保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出工作组赴多个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设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在抓实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防止防控简单化、“一刀切”,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

  同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较量,关键就在于科学和精准。

  2022年11月,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二十条优化措施作出进一步完善。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诊疗方案的每一次优化调整,都经过了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防疫和发展,天平两端,重若千钧。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才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条件。

  2020年2月23日,国内疫情防控紧要时,中央召开一场重要会议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方向,让全国上下信心倍增。

  顶住疫情压力,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2020年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到2021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1%,再到2022年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全力以赴答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道“加试题”,中国交出不凡答卷。

  疫情越是反复延宕,越考验现代化治理能力——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疫情“破防”,均由境外输入引发。针对口岸点多、线长、面广等防控难点,有关部门探索“一口岸一专班、一口岸一对策”。

  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中国在抗疫实践中既重视补安全短板,又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风险挑战越多,越要打好战略主动战——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近三年为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超万亿元;“东数西算”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探苍穹,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履坚实有力……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中国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不断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

  主动识变应变,坚持中国抗疫自信——

  近三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中国主动识变应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加强药物有效研发和储备,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和素养……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防控措施持续优化,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应对世纪疫情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会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陈芳、董瑞丰、胡喆、彭韵佳)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8日 08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8/c14739-32582609.html

持续提高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解读“新十条”看点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题:持续提高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解读“新十条”看点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彭韵佳、李恒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7日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工作提出十个方面进一步的优化要求。当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新十条”出台的背景、防控措施优化重点、药品和疫苗等热点问题作出权威解读。

防控为何能持续优化?近三年抗疫实践奠定基础

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不再开展落地检……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再次作出优化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表示,近三年来,我国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以战略的稳定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据介绍,近三年来,我国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积极进展,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这些都为今天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王贺胜说。

“新十条”有哪些调整?聚焦优化,强调精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新制定的十条优化措施,对群众关心的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管理,高风险区划定封控,老年人疫苗接种和群众就医用药保障,以及学校疫情防控和涉疫安全保障等防控工作作出进一步优化。

“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聚焦优化,另一类是强调精准。”李斌表示,新措施基于病毒特点和疫情形势,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实践经验,对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部分措施进一步优化。同时,针对当前防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第九版和二十条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予以纠正。

“我们将继续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走小步、不停步,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李斌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这十条措施是为了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执行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各地要按照要求,精准落实。

“新十条”是主动优化

当前,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此次调整防控措施是主动优化,并不意味着面对疫情完全“放开”、不防了。

梁万年说,我国一直在密切关注病毒和疾病的变化,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一直在研究防控策略调整的条件,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寻找最佳的防控方案。

“做好准备、提升应对能力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梁万年说,优化后的防控措施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使防控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药品储备和保障情况如何?保证可及性

“新十条”明确,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对普通型或者有进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抗病毒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中药在病毒性感染治疗过程中有独特的优势。

郭燕红表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售网点等会按照工作部署做好相应准备,保证药物可及性,公众没有必要去抢购和囤积。

发热门诊是鉴别发热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一个重要场所。郭燕红说,按照发热门诊的设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要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全天候开放;医疗机构和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公开发热门诊的地址、电话,让公众能第一时间获取发热门诊开诊情况。

老年人接种疫苗是否安全?获益大于风险

“新十条”明确,要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安全,接种以后获益远大于风险。”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介绍,通过对34亿剂次、超过13亿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监测发现,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一些疫苗相当,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年轻人。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只要这些慢性病控制得好,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郑忠伟说。

冬季防控压力是否巨大?已做大量准备工作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压力。

“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有些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李斌介绍,有关部门正在持续加强疫苗、药物的研发,疫苗接种和药物的储备,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等,同时不断凝聚社会共识。

李斌表示,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风险仍然存在。当前需要密切关注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各地报告感染后重症、死亡情况,以及医疗资源占用的情况,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

梁万年表示,对病毒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疾病危害性的下降、有效疫苗和药物的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的提升等,是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的关键要素,当前要继续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8/c14739-32582568.html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第1211號市政統計週報

【提要】111年至9月底臺北市特殊境遇家庭計有1,335戶,申請者以女性逾9成居多;111年1月至9月特殊境遇家庭扶助計9,582人次,以申請子女生活津貼8,191人次(占85.5%)最多。

  為保障弱勢家庭經濟安全,臺北市政府提供遭逢特殊境遇情形之家庭多項扶助服務,以協助其自立自強與改善生活環境。依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統計,111年至9月底經申請認定且受扶助之特殊境遇家庭計1,335戶,較上年同期減少127戶(-8.7%),其中女性申請者占91.3%,男性則占8.7%。若按申請者婚姻狀況觀察,以離婚者占49.4%最多,喪偶者占21.7%次之,二者合計達7成1。

  續觀近年臺北市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情形,因市府逐年輔導該類家庭擇優申請其適合之社會福利項目,致戶數自103年底1,970戶逐年遞減至110年底1,549戶,減少21.4%;惟扶助項目中服務人次占比最多之子女生活津貼,因教育部2歲以上未滿5歲育兒津貼及衛生福利部0至未滿2歲育兒津貼,分別自108年8月及110年8月起,得與該津貼併領,致110年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服務人次達1萬2,672人次,較103年增加2,978人次(30.7%)。至111年1月至9月特殊境遇家庭扶助計9,582人次,除較上年同期續增外,仍以申請子女生活津貼8,191人次(占85.5%)最多,次為緊急生活扶助1,355人次(占14.1%)。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0EFEF7C7874294FD

“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如何发展?规划来了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乔业琼)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25年,完成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互通,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平均水平基本达到4级,数字便民惠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规划》共分为4个部分,提出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数字便民惠民服务、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等4个项目,并从5个方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在数字便民惠民服务项目中,《规划》提出,支持20家左右三级中医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级别达到国家要求;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遴选数字便民惠民应用场景,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案例,发展普惠便捷的数字中医药便民服务;支持10家左右中医医共体开展远程医疗中心或共享中药房建设,实现中医医共体内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中药制剂共享、中药同质化服务等。

在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项目中,《规划》要求,组织实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数字化、影像化,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数字馆,从藏品的采集、保护、展陈以及藏品资源的数据挖掘,制作数字藏品,建立藏品数据库,以数字化的思维规划建设智慧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完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开发一批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实践为重点的慕课、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并探索国家中医药考试数字化管理。

《规划》指出,依托相关机构建立中医药信息化及综合统计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培训1000名中医药信息管理与技术人员、1000名中医药统计人员,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一批熟知中医药、掌握数字技能的卓越工程师和“数字工匠”,一批掌握了解中医药综合统计的管理者和数据工程师,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中医药信息化、综合统计专家智库,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推动将《规划》相关重点任务纳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做到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组织实施机制,通过系列举措,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深化便民惠民、加强数据资源治理及创新应用。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2214.html

多地疫情防控措施最新汇总(持续更新中)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 近日,全国多地宣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主要集中在取消公共交通、商超等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部分城市明确在购买药品或者医院的普通门诊时可凭绿码通行等,以方便群众的出行和生活。

北京:进入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自2022年12月6日起,北京市核酸检测查验实行以下措施:

一、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码进入即可。

二、进入社区(村),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常住居民可不扫码。

三、进入网吧、酒吧、棋牌室、KTV、剧本杀、桑拿洗浴等密闭场所以及餐饮(堂食)、室内健身等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四、进入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和中小学及医疗机构住院部等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天津:乘坐天津轨道交通,取消72小时核酸证明查验

12月2日起乘坐天津轨道交通,取消72小时核酸证明查验。需要配合查验健康码、扫场所码、测量体温进站乘车,全程佩戴口罩,加强自我防护和健康管理。

山西大同:购买退热等四类药品,不再实行实名登记

1、不再开展区域性核酸检测,各县区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2、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的人员,不再实行实名登记。

辽宁沈阳: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出入小区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进入药店或在互联网平台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进入其他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测温、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辽宁大连:购买“一退两抗”类药品,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外,市民进入其他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查验核酸检测情况。

2、市民通过药店或互联网平台购买“一退两抗”类药品,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实名登记信息。

辽宁丹东:购买退热等“四类药品”,不再需实名登记信息

1、恢复公交车运营、餐饮堂食,洗浴场所开放。进入公共场所,严格执行限流、测温、扫“场所码”和查验“健康码”,科学佩戴口罩。除医疗机构、养老福利机构、监所等重点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市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等“四类药品”,不再需实名登记信息,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黑龙江哈尔滨:购买退热等五类药品,无需进行实名登记

12月5日起,市民在药店或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药品时,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上海:对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不再赋黄码

一、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以及密闭娱乐场所(包括KTV、棋牌室、密室剧本杀、网吧)、餐饮服务(含酒吧)场所等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外,其余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保留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继续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对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不再赋黄码。

江苏南京: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

12月5日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

江苏无锡:全市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全市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三、市民购买“五类”药品(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登记有关信息。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陆续发布通告: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

1、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各地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2、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

3、通过药店购买“四类”药品的人员,不再要求核酸检测和赋码促检。

江西:除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和健康码

1、除规定的重点岗位人群外,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他人员实行“愿检尽检”。各地要合理布局核酸检测点,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2、除医疗机构、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小区、进入公园景区、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等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不再扫“场所码”。

山东:购买“四类药品”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一、居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二、取消交通场站、港口码头、高速卡口等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落地检”要求,继续提供“愿检尽检”服务。

三、居民进入公园、景区、服务区等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河南郑州: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出入小区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进入其他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测温,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4、通过“三站一场”(郑州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和飞机场)离郑人员,仍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继续保留核酸采样小屋,满足出行人员需要。

广东广州:核酸检测频次不与健康码颜色关联

核酸检测频次不与健康码颜色关联,除就医、出行、重点场所(机构)等,其他单位及场所凭健康码绿码即可通行。

市、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新入院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凭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办理入院;发热门诊患者须核酸检测。

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须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跨省来(返)穗人员开展“落地检”。

养老机构、福利机构、母婴照护机构等人员密集、脆弱人群多等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目前仍实行封闭管理,凭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入;快递外卖、口岸交通等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和发生本土疫情的高风险区域,按照第九版规定频次开展核酸筛查。

广东深圳: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凭健康码绿码、扫场所码进入。

二、网吧、夜总会、棋牌室、KTV、酒吧、桑拿洗浴场所等六类人群聚集密闭公共场所仍需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场所码进入。

三、风险职业人员和重点机构场所人员核酸检测查验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执行。

海南四地对省外来(返)人员不再实施分类管控

12月5日起,海口、三亚、儋州、澄迈对省外来(返)人员不再实施分类管控。

重庆:乘坐交通工具只需进行渝康码查验

重庆市卫健委12月2日介绍,市民乘坐交通工具只需进行渝康码查验,但进入公共场所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回家、回小区、进社区(除了高风险区以外),不需要核酸阴性证明。

四川成都:购买“四类药”无需实名登记

市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药店购买“感冒及四类药品(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不再需要进行实名登记、抗原初筛和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进入零售药店佩戴口罩、测体温、扫场所码、亮健康码即可购药。

贵州:进入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取消机场、火车站、高铁站、长途客运站、公路防疫服务点等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继续提供“落地检”愿检尽检服务。

二、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三、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四、购买退热、抗病毒、抗生素、止咳感冒等药物,无需进行实名登记和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云南昆明:景点景区、公园无须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自2022年12月5日起,对已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或全程接种的市民,无须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经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接种记录、测量体温无异常,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即可正常进入全市旅游景点景区、公园。

新疆乌鲁木齐:进入各类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报告

除特定人群外,不再开展常规核酸检测。

除高风险区市民朋友和物资保供等闭环作业高风险区岗位从业人员,仍需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外,不再开展常规核酸检测。

进出居民小区,进入各类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再查验核酸报告。(乔业琼、实习生谭瑭)

来源:综合各地政府、地铁、公交等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等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