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强化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题:强化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张泉、田晓航、宋晨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保障?如何更好发挥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的作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摸清底数 强化重点人群服务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要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咨询指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说,要摸清重点人群的底数并进行分类管理。他介绍,我国已于近日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肿瘤放化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对高龄患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分类分级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患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区分一般人群、次重点人群、重点人群,对不同类别人群提供分级健康服务。

加强发热门诊设置 筑牢基层首诊第一道防线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的建设,是落实预检分诊、开展分级分类救治、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聂春雷介绍,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发热诊室(门诊)1.94万个,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45%,此外,建设具有预检分诊功能的发热哨点2.2万个。

聂春雷介绍,一些地方的基层发热诊室(门诊)已经在发挥较好作用。比如,浙江省基层开设的发热诊室(门诊)已达1200多个,基本覆盖城乡基层,为患者就近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加快推进发热诊室(门诊)建设,力争到2023年3月底覆盖率提高到90%左右。聂春雷表示,这将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患者的接诊能力。

他同时强调,要积极发挥医联体、医共体作用,特别是要发挥牵头医院的作用,加强对成员单位发热门诊建设运行情况的指导。要统筹医联体内的人员调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支持、培训,加强指导,还要加强质量控制。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更好发挥家庭医生作用

聂春雷表示,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国家不断调整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基层防疫工作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从过去的早发现、早隔离,重点防感染,向实施分类分级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救治转变。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底作用更加突出。面对患者就医需求的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很好地应对?

聂春雷说,要为基层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特别是要将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盒配备到基层,切实增加基层人力。同时,要切实发挥家庭医生作用,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力争全覆盖,确保有需求时能够联系到家庭医生。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5/c14739-32587959.html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莒光路中央分隔島更新 市容美化通行更安全

發稿單位:新工處

發稿日期:111年12月15日

聯絡人:王明輝

聯絡電話:2937-9440

新聞聯絡人:陳大分

聯絡電話:0963-562-778


莒光路中央分隔島更新 市容美化通行更安全


臺北市萬華區莒光路既有的低窄中央分隔島,經當地里長反映容易造成民眾違規跨越,影響用路人安全,且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下也有老舊破損的現象,而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在勘查道路現況後,排訂在今(111)年辦理更新作業,並已於近期完成。


新工處工務科科長蕭志龍表示,莒光路為市區重要交通要道,連結了西園路2段、萬大路和平西路2段等重要道路,橫跨了萬華區頂碩、雙園里及中正區廈安里等3個里,車流量不少,而既有的分隔島寬度僅30公分,違規的民眾可輕易跨越二十多公尺寬道路,但卻險象環生,為減少此一情形發生,且原有的分隔島亦已老舊破損,故新工處辦理該路段中央分隔島的更新作業,除了將分隔島寬度增加為90公分,高度亦有提升,並於分隔島內設置綠帶種植灌木及花草,增進市容美觀外,亦可增加視覺上跨越阻礙,也提升了用路人通行的安全性。


新工處工務科南區工務所主任王明輝表示,施工期間新工處積極與地方里長及鄰近學校協調配合,期使施工期間影響周邊居民生活作息降至最小,本次分隔島更新範圍為莒光路主線(西園路2段至和平西路2段),更新長度為910公尺,工程經費約759萬元,沿線針對路面情況較差之範圍,亦一併進行路面銑刨加鋪、人手孔蓋調降及側溝蓋更新等作業。提供了一個舒適安全的通行環境,週邊環境亦隨之優化提升。


萬華區雙園里許惠城里長表示,新工處本次中央分隔島更新,事前準備工作做足,加強鄰里宣導,也儘量縮短工期,降低影響周邊居民生活作息及雙園國小學童上課,期許本次更新能提供市民安全、舒適的道路之外,也一併提升了周邊市容美觀性,對新工處同仁及施作廠商表示肯定。


  • 圖1莒光路分隔島更新範圍
  • 圖2分隔島更新完成情形
  • 圖3施工前1
  • 圖4施工後1
  • 圖5施工前2
  • 圖6施工後2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F44624B920C1F5A2

家人“阳”了,同住家庭成员怎么办?

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下降,但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家中一人“阳”,全家都要“阳”吗?如何在家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下,做好同住家庭成员的防护?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副主任向钱。

居家治疗人员独立房间居住

居家治疗人员尽可能在家庭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

同住家庭成员避免与居家治疗人员接触

居家治疗人员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尽量不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

如果同住家庭成员必须与居家治疗人员接触,或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与其保持1米以上距离,做好手卫生。居家治疗人员进入家中公共区域应规范佩戴口罩。

如居家治疗人员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不共用生活用品

家庭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体温计应准备多只,居家治疗人员和同住家庭成员分开使用。

各居室应关闭房门独立开窗通风,房间每日至少上午、下午各进行1次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以上。不能自然通风的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

做好家庭消毒

餐具消毒: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含有效氯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物品表面消毒:台面、门把手、电话机、开关、热水壶、洗手盆、坐便器等日常可能接触使用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1次。

毛巾、衣物、被罩消毒:居家治疗人员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清洗时,优选热力烘干,可有效消毒,或选用带有消毒功能的洗衣液或消毒液,按说明进行织物的清洗。

卫生间消毒:如与居家治疗人员共用卫生间,在先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

生活垃圾处理:居家治疗人员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处理后洗手或手消毒。

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消毒:佩戴手套和口罩的基础上,先清洁肉眼可见的污染物,再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拖)被污染表面。处理完毕后洗手或手消毒。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5/c14739-32587645.html

率團考察新加坡 柯文哲:吸取該國實施雙語教育等政策經驗,做未來市府團隊施政參考

臺北市長柯文哲今(15)日率團考察新加坡,此次出訪主要目的為考察當地「雙語教育」及「智慧城市-數位大使」等政策,以做為未來市府團隊施政參考。

 

此行市府由主政局處副局長層級之事務官隨行,包含教育局陳素慧副局長、產業局吳欣珮副局長、資訊局陳慧敏副局長;以及本府陳志銘秘書長、發言人陳智菡、國際事務委員會周台竹執行長與相關局處同仁共15人。

 

市府團隊原訂搭乘之航班雖因故取消,然在雙方良好溝通默契與星方積極協助調動下,行程內容將微調順延,達成此行出訪設定之目標。

 

候機過程中,多位民眾見到柯市長本人十分驚喜,不只要求合影,還有人拿出新書請市長簽名。

 

柯文哲於清晨6:30抵達桃園機場,航站裡已是滿滿的旅客。柯文哲表示,自國門開放,不管出國或進來臺灣的人都上升很多,從旅館的住宿人數就可看出端倪。

 

被問及此行目的時,柯文哲表示,首先要去看雙語教育。臺北市從2016年開始開始推動雙語教育,就是借鏡新加坡。這次解封後,教育局也派特使團再到新加坡考察,邊看邊學,檢討後更進步。

 

柯文哲進一步指出,新加坡有實施完整雙語教育的歷程,給我們很好的借鏡,常常是對的很難講,錯的卻很明顯,過去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過程中碰到什麼困難,我們去看一看,然後再做修正。因為新加坡花了28年,完成雙語教育的轉換過程,臺灣不可能用28年這麼長,所以還是要吸取新加坡的經驗去修改。

 

柯文哲並表示,因為重點是市政是延續的,我們要建立文官制度,所以雙語教育是教育局副局長來,另外新加坡有個數位大使計畫,我們臺北市也有一個比較小型的複製本,但規模還是差很多。

 

柯文哲說明,所謂數位大使是國家訓練了1,000位數位人才,然後去把所有的商圈、夜市、中小企業全部去把它E化,一年的規模大概要4億台幣。他編了2年1,000萬,後來跟秘書長講說還是實際去看一看,因為秘書長跟對方的產業局已經做過很多視訊會議了。

 

他認為,整個臺北市政府下一步的E化倒底要怎麼做需要思考,雖然臺北市政府在電子公文已經99.7%是電子公文,電子發票大概是98%,但是整個市面上的無現金交易還不是做得很好;更重要是中小企業的E化是大問題,因為大公司E化容易,他有資金、有人才,但中小企業不可能自己ICT人才,如何輔導中小企業E化,這是大工程,這個新加坡有成功的經驗可以看。

 

最後被問及昨晚班機時間有延誤,後來取消,又換了飛機,會不會影響行程安排?柯文哲表示,這次行程是新加坡政府安排的,新加坡政府本來效率就很高,馬上就把前面幾個移到後面去了,其實是把明天晚上吃飯時間和交流時間全部都擠掉,反正內容一樣,時間更縮短而已。

但預計要交流的內容不變。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2044902FC839D045&s=08CD3D900C7448E1

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

  (一)

  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车辆穿梭;超市商场,物丰价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壬寅岁末,神州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展现出万千气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过去近三年时间,我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有效处置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开展抗击疫情斗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近三年来,我们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提升防控救治的能力,提升科学战疫的本领,等到了新冠病毒毒力、致病力的下降,迎来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主动。

  近三年来,我们以枕戈待旦的坚守,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为充分开发药物和疫苗创造了有利条件,迎来了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优势。

  近三年来,我们以风雨同舟的意志,淬炼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无惧困难、砥砺前行,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信心。

  大战大考炼真金。我们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近三年鏖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时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新的气象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正在发生。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更有斗志!

  抗疫斗争,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艰难,更彰初心。回首近三年抗疫历程,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

  犹记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湖北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按下“暂停键”。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我们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犹记2021年10月,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让这个边陲小城成为全国的关注焦点。快速流调、风险分类、封控管理、大规模转运……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迅速落地,短时间内斩断社区传播链,保障近万名滞留游客“疫”时无忧、上百名确诊病例得到有效治疗。大约2周时间,额济纳旗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

  犹记2022年4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拥有2500万人口的上海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关键时刻,党中央发出了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动员令,25个省份的5万余名医务人员以及军队医疗队员驰援,上海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连续奋战。2022年6月1日,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那个熟悉的上海,又回来了”。

  …………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举国之力抗击重大疫情。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守住了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地位。

  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农历正月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飞赴武汉决胜之地,发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总攻号令;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时因势、科学决策,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判断、科学果断的决策,彰显着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重大考验面前,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从第一时间科学果断作出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到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从迅速建立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到坚持全国一盘棋,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在抗击世纪疫情的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展现出抗击疫情、化解危机、应对变局的强大效能。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不断化危为机。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一面面写着“党员突击队”的鲜红旗帜,诠释着战胜疫情的重要密码。难以忘记除夕夜的逆行出征,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武汉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折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担当;难以忘记风雪中的默默坚守,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让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难以忘记复工复产的争分夺秒,数以百万的扶贫干部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啃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硬骨头”,无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广大党员以不变的初心与人民同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书写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一个结论分外清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保证。

  (三)

  2022年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前10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3.3%,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回稳向上基础不断得到巩固。面对世纪疫情,中国经济“稳住了”的背后,正是科学精准的防控与有力有效的统筹。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在同不断变异的毒株较量中,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走小步、不停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事求是、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先后印发,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先后出台,确保了疫情防控的科学路径、正确方向。

  ——正确的战略策略,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根本遵循。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总策略,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守住了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疫情短时间内多点发生,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我们全面激活应急指挥系统,迅速扑灭30余起本土聚集性疫情;今年3月份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我们与病毒赛跑,快速有效处置了吉林、天津、陕西等地的聚集性疫情,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们先后及时制定了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抗疫战略策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举措,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案。

  ——精准的战术措施,为应对疫情提供了行动指南。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从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应管尽管”……根据病毒的演进变化趋势,根据实际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以及积累的临床治疗的经验和认识,不断优化和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必然选择。疫情越是复杂,形势越是多变,越要坚持因时因势、以变应变。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抗疫各项措施是科学精准、及时高效的,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抗疫实践启示,尊重科学是我们抗疫的有效武器。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我们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九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抗疫实践启示,实事求是是我们抗疫的重要法宝。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根据病毒毒性、社会经济、治疗手段等综合评判再制定相应政策、采取行动措施。我们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每一次优化都十分审慎,都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论证;每一次优化都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每一次优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地为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保障。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根据对疫情趋势的研判、对防控措施的成效评价,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我们及时出台的新十条优化措施,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使防控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这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具体实践,将为今后继续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抗疫斗争贯穿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和科学精准的防控要求,我们不仅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支撑。

  (四)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主动应对挑战、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了防疫的本领、积累了抗疫的资源。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主动,应对疫情更有实力。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6月2日,一场专家学者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要求,“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在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了积极进展……抗击疫魔,我们的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应对能力显著增强、救治能力不断提升、防疫屏障更加巩固,让我们无惧病毒不断变异,为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为亿万人民最终赢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筑牢了坚定信心。

  ——持续完善,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让我们掌握了战疫主动。

  我们建立起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区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有力保证。全国各地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应急指挥机制,自上而下构建统一指挥、一线指导、统筹协调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样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保证了我们能应对好各种复杂局面。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补上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这样的数据,见证为亿万人民构筑起的健康堤坝:成立32万个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2022年达到84元,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社区医院超过26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7万个……统一布局、关口前移,分级分层、有效协同,这样的公共卫生防护网,保证了能稳稳兜住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持续攻关,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为我们带来了战疫时机。

  2021年3月,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三方”成为“三药”上市。“三方”是治疗各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剂,来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几个经典名方,是新冠肺炎救治“利器”。面对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到检测试剂快速问世,再到诊疗方案接续更新,我们对重症病毒型肺炎的救治能力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不打无准备之仗。2022年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一组数据,让人们更有信心: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达22万人。同时,各地的方舱医院,也正在“升级改造”中,将变身成为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的亚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正是我们做好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手棋”和“关键棋”。

  ——持续努力,防控屏障不断巩固,使我们培厚了战疫家底。

  “让我们一起苗苗苗苗苗……”这句改编自网红歌曲的接种新冠疫苗口号,让很多人印象颇深。国内外研究和防控实践证明,接种疫苗是在疫情广泛传播情况下降低人群重症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直接决定一个社会能否抵御疫情冲击的关键变量。遭遇疫情以来,我们加强疫苗研发科技攻关,超常规开展新冠疫苗应急审批,已有13款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或被纳入紧急使用。同时,科学规范、安全有序地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启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截至目前,我国全人群的疫苗接种率,3—17岁已经达到97.5%,18—59岁已经超过了95%,在全世界属于比较高的水平,规模和速度超过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群众掌握疫情防控知识,这是切断传染病传播、控制流行的重要环节。近三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健康科普,开展健康教育,对公众关心的病毒传播途径、规范消毒、个人防护等方面知识进行解读,推动广大群众掌握防控的健康知识,减少恐慌情绪,增强防控信心。“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不聚集”,广大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营造卫生整洁、文明有序、健康祥和的环境,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我国经受住了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经过近三年努力,我们有条件、有机制、有体系、有队伍、有药物,为夺取抗击疫情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不断调整措施、做好统筹兼顾,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优势,应对疫情更有底气。

  惊涛骇浪中把舵导向,大战大考前运筹帷幄。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强调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我们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就要全力以赴落实。

  “生命重于泰山。”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事实证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要防疫还是要经济?对阔步行进的新时代中国而言,这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是一个整体,要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应对世纪疫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既要保生命、保安全,也要保经济、保民生,精准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8%;今年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确保疫情不失控、经济不失速、安全不失守,这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如何看待我国近三年抗疫斗争?关键要算大账,算总账。

  ——抗疫斗争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命账。人命关天,生命无价。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广范围、更大人群、更为长远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疫情不可避免对经济运行造成冲击,但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医疗资源数量、医学技术水平虽然都有一定差距,但这两年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较2019年上升0.63岁,2021年则提高到78.2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科学有力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功不可没。

  ——抗疫斗争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从短期看,每次以快制快处置突发疫情,严防外溢扩散和规模性反弹,难免会对发展造成一定的暂时影响,但放眼长远,换来的则是更健康持久的发展。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巨大成长潜力,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能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抗疫斗争要算局部账,更要算整体账。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就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疫情一定程度上给生产生活造成不便,但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的逐步有序推进落实,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持续回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

  让世界瞩目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三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不仅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们用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坚实国力,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

  (六)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士气,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心手相牵,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信心,应对疫情更有斗志。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之际,一段视频在网上刷屏:长安街上,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四位抗疫英雄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网友纷纷留言:以国之名,致敬!国家表彰的,是一种悬壶济世、舍己为人的责任担当;人们致敬的,是一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战风斗雨凝结而成,攻坚克难沉淀而来,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能一往无前;一个民族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战无不胜。

  ——抗疫斗争,激发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多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最强大的精神防线。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亿万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抗疫斗争,坚定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2021年初,一张名为“移动的雕塑”的照片刷了屏:十几位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躬身向前推着一辆满载防疫物资的三轮车,在陡坡上迎着风雪艰难前行。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只要我们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抗疫斗争,彰显了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胸怀。“感谢中方为巴基斯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宝贵帮助,中方提供的疫苗不仅拯救了巴人民,也拯救了巴经济”……2022年2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面对面会晤中,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表达由衷感激之情。面对全球疫情,中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传递出一个发展中大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大格局、大担当。与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大量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次新冠疫苗……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只要我们坚持胸怀天下,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道努力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就一定能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惟有以自己的确定性去应对。抗疫斗争进一步彰显了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国人民斗志昂扬,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和能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不确定性,在伟大斗争中不断赢得伟大胜利。

  让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最可贵的是信心,最需要的是斗志。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是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比拼。我们既要采取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的策略举措,也要保持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信心、有能力夺取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让我们继续凝聚奋进伟力,汇聚战疫合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世纪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全社会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加强信息发布,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凝聚同心战疫、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从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到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从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到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我们还需要把各项优化措施抓得更细、做得更实,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苦难辉煌中走来,奋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七)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

  2022年2月4日,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帷幕,向全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和音。这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在这么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举办了一次伟大的冬奥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2022年11月30日,“天宫”。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胜利会师”,6名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家园”里留下一张大合影。激动万分的时刻,承载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标注中国航天的坚实足迹,续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回首过去,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我们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让希望的阳光照亮未来。经受世纪疫情大考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更加明白“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凝聚奋进伟力,拥有14亿多人民的东方大国必将战胜艰难险阻;坚持团结奋斗,走过5000多年文明历程的古老民族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力扫除新冠疫情阴霾,全力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胜利终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5日 01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5/c14739-32587456.html

新冠疫苗第二剂加强针来了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王美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官网14日发布《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提出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第二剂次加强免疫与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为6个月以上。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介绍,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指导各地落实相关组织安排工作,具体可根据当地安排进行接种。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积极接种、主动接种、尽早接种。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5/c14739-32587319.html

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题: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胡喆、田晓航、宋晨

新冠病毒感染后治疗药物的需求明显增长,如何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医疗资源紧张、群众就医困难的情况怎样解决?哪些人群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12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生产供应等相关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各级医疗机构正在优化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 努力缓解买药难

“总体看,我国新冠治疗药物产能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随着近期患者人数增加,用药需求激增,部分地方、部分品种出现了紧缺。”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表示,我国正千方百计推动企业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引导合理有序精准投放,努力缓解买药难的问题。

周健表示,已进一步加大对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要素的保障,将有关生产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确保生产供应稳定有序。此外,已将解热镇痛药作为重点,坚持日调度、周报告,建立应急值班值守和快速响应机制。

“抢购与囤药,会导致真正需要药物的患者购药困难,面对当前大量需求,药品的精准投放是解决资源错配、避免药物浪费的关键。”周健介绍,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制定工作方案,按照患者优先、精准投放的原则,优先保障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药品供应。同时,组织大型网上药店开发线上购药平台,及时向患者配送药品。

针对抗原检测试剂、新冠病毒疫苗、口罩等防护用品的生产问题,周健表示,总体看,抗原检测试剂、疫苗、口罩等重点医疗物资产能充足,抗原检测试剂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主要是因为前期市场需求较少,终端药店库存较低。随着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会迅速提升,能够满足群众的需要。

医疗资源使用率在安全可控区间

“近一段时期以来,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现在相应医疗资源使用率在一个安全可控的区间。针对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比较突出、增长比较迅速的情况,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供给、推动分级诊疗、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等一系列措施。

“在增加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数量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简化发热门诊就诊流程。”焦雅辉表示,绝大多数患者到发热门诊主要是为了开具治疗相关症状的药品,很多地方也开设了发热门诊的简易门诊,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对于症状加重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自驾车或者呼叫120救护车等方式转至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进行及时就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光明表示,要把宝贵的120急救资源留给行动不便或者急危重症的患者使用,保障120生命通道始终高效畅通。

中药和西药应间隔半小时服用

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常用的西药和中成药能一起吃吗?几种药一起吃,效果会不会更好?针对公众疑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从相关研究和临床观察来看,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或感冒的中成药和西药中的解热镇痛药可以联合使用,安全起见,中药和西药应间隔半小时服用。

“二者起互补作用,能够较快、较持久地缓解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热、骨节酸痛、乏力、咽喉疼痛和咳嗽等症状。”刘清泉说。

感染后该选择哪些中药来治疗?刘清泉说,治疗感冒、流感,尤其是风热证、外寒内热(寒包火)类型的感冒中成药,对于治疗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都有良好疗效。

刘清泉表示,从中医来看,儿童感染和成人感染的核心病机相同,可为儿童选择治疗风热感冒类的药物。如使用成年人治疗感冒的药物,不建议选择说明书上没有标注小儿剂量的药物。患儿如吃中药困难,可分时段频服,3岁以下儿童可采用非药物治疗方式。

调整完善疫苗接种策略 老年人可放心接种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策略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目前所有批准附条件上市的或紧急使用的13种疫苗都可用于第二剂次加强免疫,包括新增紧急使用的4种疫苗。”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说。

此外,根据疫苗研发的情况和预防接种工作实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中,明确了老年人的接种禁忌。

“我们已专门组织培训,要求各地科学做好接种禁忌的判定,规范接种实施。”夏刚表示,接种点要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人员驻点保障、有急救设备药品、有120急救车现场值守、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救治绿色通道,做好医疗救治保障,老年朋友们可以放心接种。

少数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确实无法接种新冠疫苗怎么办?高光明表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印发了《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个人要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证良好的免疫状态。

“另一方面,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无需恐慌。可以根据相关指南居家隔离治疗。当出现重症情形时,及时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大医院等,进行咨询或者及时就诊。”高光明说。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5/c14739-3258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