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解读保障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问题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需求。各级医疗机构正在优化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新冠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如何进一步扩大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针对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部分地方存在医疗资源紧张、群众就医困难等情况,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答:近一段时期以来,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进一步扩大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供给。我们要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截至12月1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超过了1.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超过3.5万个。发热门诊就诊流程进一步简化,为患者开具药品提供方便,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利用方舱医院、体育馆等设施,开放临时发热门诊,极大地缓解了发热患者就诊问题。各地正在按要求升级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扩容改造二级以上医院重症资源。

  第二,推动分级诊疗,构建合理的就医秩序。一方面,在城市以医联体为载体,在农村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推动实施新冠肺炎以及其他医疗服务工作的分级诊疗工作。让城乡三级网以及医疗机构落实各自的功能定位。基层主要是实施健康监测,特别是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二级医院提供技术、人力各方面的支持保障,满足一般诊疗需求;三级医院重点满足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需求。

  第三,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医疗,为问诊患者开具相应处方,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提供相应的药品。同时,我们也要求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用药指导,以及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从而削减就诊高峰,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群众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第四,不断优化发热门诊、普通门诊以及住院就医的流程。通过优化就医流程,为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更大便利。

  问:医疗机构是否开设了面向新冠感染者专门的诊疗区域?急危重症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诊疗?

  答:我们要求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核酸阴性和阳性的患者。比如,上海要求所有的医院门诊都要区分核酸阳性接诊区域和核酸阴性接诊区域;在急诊设置诊疗区和缓冲区;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由市级医疗机构进行接诊,同时进一步扩容和改造重症医疗资源。北京、武汉、杭州、南京、南昌等多个城市,都要求医院在普通门诊设置核酸阴性诊疗区域和核酸阳性诊疗区域。在急诊,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直接进入抢救区域;没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进入缓冲区域,提供相应的医疗急救服务。各地都强调对于急危重症的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或者推诿。

  问:有网友反映在居家隔离期间有紧急就医需求,打了120迟迟不来。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答:近期,各地急救120热线呼叫量有所上升,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呼叫资源紧张、急救车调派困难等一些情况。一方面,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本来就会出现季节性120呼叫量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但是,也有一部分电话是新冠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这方面的需求挤占了宝贵的120急救资源。

  一方面,我们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公开咨询电话,让群众尽可能利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常规咨询问题。同时,我们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对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孕产妇、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特殊人群,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做好相应的转诊衔接工作。希望各方积极配合,把急救资源留给行动不便或者急危重症患者使用,保障120生命通道始终高效畅通。

  问:如何提高互联网医疗对老年人的友好度?

  答: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的看病就医的需求,我们要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进行适老化改造,简化网上预约流程,方便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时,增加家人代为预约诊疗或者互联网诊疗问诊的渠道和选择。比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通过人脸识别、人工智能辅助、语音录入、增加人工服务座席等方式,方便老年患者选择互联网医疗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0日 07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0/c14739-32589948.html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家人“阳”了,居家消毒怎么做?专家解答

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下降,但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家人“阳”了,家中环境和物品是否需要消毒?该如何消毒?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副主任向钱。

“新冠病毒要靠寄生生命体而存活,在环境中生存能力极差,通常2至3天会自然死亡。”向钱说,简而言之,只要人不“阳”了,环境中残留的病原体很快就会失活。

向钱表示,居家治疗人员家中有未被感染者或者未与感染者发生密切接触的人,需要对家中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包括共用物品和环境,如餐具、饮水机、卫生间等。

室内空气消毒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开窗通风,能大大改善室内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建议做好个人保暖的情况下,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至20分钟。如不能自然通风,可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餐具可以使用热力消毒。物体表面可以使用医用酒精、含氯消毒剂、消毒湿巾等进行擦拭。

向钱提示,使用消毒剂并不是越多越浓越好,高浓度的消毒剂可能会带来一定化学刺激性。(视频制作:实习生赵嘉欣)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9/c14739-32589552.html

關懷長輩用路安全 松山警善用形象人物加強宣導

依據臺北市警局交通事故統計資料顯示,今(111)年1至11月本市松山區發生65歲以上高齡長者交通事故死亡1人、受傷156人,占總體死傷人數9.1%,較去(110)年8.9%,增加0.2%。分析死傷車種,以機車72人最多、行人40人次之、自行車27人再次之;事故原因以「未注意車前狀況」最多、「未依規定讓車」次之;發生時段以「9至11時」最高、「17時至19時」次之。

由於高齡者身體老化及認知、運動功能下降,面對突發事故的反應多較遲緩,往往導致死傷的嚴重性升高或二次傷害,且近期天候陰雨、早晚道路環境視野不佳,更易發生交通事故。為此,松山分局針對轄內高齡者交通事故熱區,利用里民活動加強交安宣導,本次帶來交通形象大使「警察娃娃」及應節人物「聖誕老公公」,以吸引民眾目光,同時進行有獎徵答,發送「佩掛式反光小物」,提醒長者「用路安全第1要則,你看得見我,我看得見你」,隨身攜行閃光配件,提高行動辨識度。

松山分局呼籲長輩們,行經路口時記得車輛「慢、看、停」,行人「停、看、聽」;另外,機車是高齡者事故發生時傷亡較高的運具,請多鼓勵家中長輩外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年滿75歲以上高齡駕駛人,請主動換照或繳回駕照,也請市民朋友多關心、提醒家中長輩遵守交通規則,共同提升用路安全。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0DF1E03C8C34F14C

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是破解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力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近年来,我国通过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进一步补齐了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短板,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满足群众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是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县域医共体数量快速增长。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组建县域医共体超4000个,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率超过90%,800多个县市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90%以上的试点地区实现医共体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践表明,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利于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过去,我国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县域内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一些基层群众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就是补齐县域内医疗服务短板,让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对于县级医院而言,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中,通过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引进优质专科人才、远程会诊等,能有效提升县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的能力;而对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来说,通过引入县级医院的专家资源、医疗技术等,能获得更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效率。

  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也有利于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近年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县域医共体建设坚持全县医疗资源一盘棋,在做好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比如,福建省三明市探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群众看病少,医保结余可纳入医务性收入,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治未病”。今天,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才能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定能织就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9日 05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9/c14739-32589308.html

西安全力保障工业企业生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西安12月18日电  (记者龚仕建)工人在自动化屏幕前熟练操作,机械手臂在零部件间飞速移动,焊接点位不时闪起火花……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车身厂的装焊车间,工人们正戴着口罩有条不紊地工作;在车身厂总成驾驶室生产线上,8台机器人、34台点焊机、18台二氧化碳焊机协同作业,焊接声、机器轰鸣声混合在一起,奏出冬日里火热的生产交响……“平均5分8秒下线一辆车,全力保障企业的生产需求。”陕汽控股车身厂装焊一车间大装一班班长袁军介绍。

  为全力保障当前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生产生活,西安市健全完善干部服务企业长效工作机制;全市工业系统干部深入各区县、开发区和重点工业企业,扎实开展专项调研服务,将国家、地方专项政策及时送达企业,开展宣讲释疑,全力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指导园区和企业落实好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力促大型企业满产超产、中小企业达产稳产。

  “从11月中旬起,西安市工业系统已陆续派出150余名专项督导服务人员,对全市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和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政策落实到位、生产不受影响。”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指导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要求,进一步优化疫情应急防控预案,确保企业稳定运行。”

  与此同时,西安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支持链主企业加快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本地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促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协调发展。截至今年11月,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户。

  据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10月,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增速为5年来同期最高。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9日 06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9/c14739-32589256.html

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举行

  本报成都12月18日电  (记者宋豪新)12月15日至16日,由四川成都市人民政府、人民网主办的“2022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四川彭州举行。1000余名专家、业内人士和医药企业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峰会。

  彭州是四川省起步最早、综合实力最强、三次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中医药产业聚集地,中药制造业规上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发展导向,彭州坚持走“产教城”深度融合之路,吸引两院院士等行业领军人才11人在彭州开展新药开发和成果转化。

  峰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就“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打造中医药创新强国”“产业协同区域赋能,探索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城市路径’”等进行了主题研讨,为促进中国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定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与意见,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峰会现场还发布了“中国中医药发展指数(彭州指数)”,举行了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暨中医药产业乡村振兴调研行动启动仪式。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9日 11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9/c14739-32589272.html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爱尔眼科与香港理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

12月15日,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简称“理大”)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香港举行。根据达成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以进一步推动“名校+名企”建设,共同打造产教研融合新典范。

这也意味着,爱尔眼科持续致力于以医疗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为基点,以全民眼健康为目标,与各大高校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为眼视光人才孵化事业不断赋能。

产教研深度融合,破解眼视光人才缺口困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人类眼健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是52.7%,近视防控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现有眼视光专业人才匮乏、执业水平参差,按照人口比例计算,中国有近30万眼视光专科医师缺口急需填补。

在此背景下,爱尔眼科与理大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双方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共推科研与知识产权合作等,充分响应和承接国家职业技能教育的号召,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接轨”的同时,也为守护全民眼健康积蓄新生能量。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是全港唯一提供眼科视光学教育的大学,发展至今,学院的眼科视光学课程是世界最佳的眼科视光学课程之一。未来双方将依托高校的强大学术基础,依托爱尔眼科遍布全球800余家专业眼科医院和中心累积的海量数据大样本,为眼视光人才培养、科研、实践提供丰富的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创新眼视光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动医学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项目落地,加快眼科学及视觉科学人才的医、教、研、产一体化建设,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发展和国家科技建设贡献力量。

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现场对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表达了殷切期待,他希望理大与爱尔眼科能够加强工作联动,在科研学术及临床人才培训上推进策略性合作,共同促进国内以致全球眼视光行业的发展。

培育孵化人才,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据悉,近年来,爱尔眼科相继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湖北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眼科和视光人才的长效培养,打造了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教育培养机制,也打通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流程人才培养孵化体系。

爱尔眼科此番携手理大,针对全球所面临的视觉损伤问题——近视防控及眼老化,将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为近视防控与视觉损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为加大眼视光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理大在未来五年内将委派约30名眼科视光学学生到爱尔眼科在中国内地及海外其他城市的医院接受为时达6-8周的临床培训。

眼科视光学院教授兼暂任学院主任纪家树教授表示,“理大与爱尔眼科结缘已久,双方早在2017年开展临床培训合作,截至目前已有上百位眼科视光学院学生在爱尔接受专业临床培训,这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眼视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除此以外,为促进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共建,爱尔眼科亦一直为理大眼科视光学学生设立奖学金,鼓励同学积极求学,并提供机会让其在爱尔的香港视光中心进行多方面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临床经验,为日后投身业界做好充分准备。”

“爱尔眼科将持续发挥科教研一体化平台优势,积极协同理大专业人才教学优势,让科研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维度的战略合作落到实处。”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国际战略发展中心总监张咏梅表示。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眼科视光学院教授兼暂任学院主任纪家树教授以及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国际战略发展中心总监张咏梅女士等出席签约仪式。(记者汪玮)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8/c14739-3258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