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煮開水會起火?  年節掃除爐具清潔不容忽視

歲末將至,家家戶戶除舊佈新迎新年,正逢年節大掃除的您是否注意到家中那些容易造成火災的風險處所呢?除了經常耳聞的電線短路、接觸不良等電氣火災外,您是否知道「爐火烹調」已連續6年位居臺北市火災起火原因首位!根據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統計,111年共發生617件爐火烹調火災,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分析烹調起火原因以煮焦566件(占91.7%)為首,第二名為油鍋起火27件(占4.3%),其中乾燒案件計有6件,件數占比雖然不高,卻發生煮水乾燒造成人員死亡之憾事。民眾常誤以為只是單純煮水、未烹煮任何食物或使用油鍋炸物,所以不會有起火燃燒的危險性,實際上,煮開水是可能引發火災的!

 

為加強民眾正確用火用電觀念,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推出「FSI火場偵探教室」,藉由結合火災統計分析、案例探討、運用火場模擬、再現實驗方式,拍攝影片說明火災起火機制及宣導防範重點。此次「FSI火場偵探教室」進行「煮水乾燒起火」再現實驗,從實驗中發現,開水煮沸、燒乾後若爐火仍持續加熱,因水壺內已無水,爐火熱量難以散失,使水壺呈現高熱狀態、加上不斷產生的爐火輻射熱,進而引燃周邊的油垢污漬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藉由再現實驗證實,即使單純煮水仍有釀災之可能。消防局呼籲民眾,趁著年節大掃除檢視家中廚房區域,並謹記廚房用火「4要」安全法則:

1.「要」人離火熄:烹煮食物時,應避免未關閉爐火就離開廚房,另方面需長時間燉煮食物則應以定時器等方式提醒。

2.「要」定期清潔:定期清除爐具周遭油垢髒污,以避免烹飪時產生的熱氣及火焰不慎引燃油垢而造成火災。

3.「要」遠離可燃物:保持整潔清除爐具周圍可燃物,避免發生火災時擴大延燒。

4.「要」加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廚房使用定溫式住宅用火災警報器,既可及早偵知火災發生,且可避免廚房油煙造成警報誤動作。


消防局特別提醒,年節將至,大家在返鄉前,務必檢視家中瓦斯、電源是否關閉;另若要汰換瓦斯爐,記得選用具有熄火安全裝置及溫度感知功能之爐具。重視居家用火安全,降低火災發生可能性,共創安全居住環境,安心過好年。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DDBB0EB4DC6F73DC

教育局採訪通知1120118為臺灣爭光!北一女中樂儀旗赴美表演光榮返國,蔣市長致贈10萬元慰勉127位隊員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採訪通知       請轉交文教記者

業務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學務校安室  黃國忠 主任 0905-633716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吳銘祥 秘書 0952-818018

新聞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綜合企劃科  卓育欣 督學 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2年1月18日】

【主題:為臺灣爭光!北一女中樂儀旗赴美表演光榮返國,蔣市長致贈10萬元慰勉127位隊員】

【活動時間:112年1月19日(星期四)上午9時15分至9時45分】

【活動地點: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學珠樓1樓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65號)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樂儀旗隊今年再度受邀參加美國加州玫瑰花車年度大遊行。臺北市長蔣萬安特別安排於19日上午,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湯志民局長親赴北一女中,慰勉127名光榮返國的隊員,除了讚賞他們的精彩演出,也感謝他們讓全世界看到臺北、看見臺灣。

 

時程

項目

備註

09:15-09:17

欣賞回顧影像

 

09:17-09:25

校長暨樂儀旗學生代表致詞

陳智源校長、儀隊總隊長吳圻均、樂隊隊長簡宜珊、旗隊隊長路紹彤

09:25-09:30

蔣市長致詞

 

09:30-09:33

學生致贈Rose Parade紀念品給蔣市長

 

09:33-09:35

蔣市長致贈10萬元獎勵金

 

09:35-09:45

大合照

 

09:45

活動結束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4624A6794E46E08C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春節連假 臺北市小年夜晚上、除夕中午起加班收運垃圾 大年初一至初三停收3天

承辦單位:環境清潔管理科

發稿日期:112年1月17日

聯 絡 人:鄧淞駿科長

聯絡電話:0935-029-845    


農曆春節10天連假即將到來,為方便市民在除夕以前能妥善處理垃圾,臺北市環保局清潔隊於連假開始1月20日(小年夜)晚上、1月21日除夕當天中午及夜間時段都加班收運垃圾,1月22日至24日(大年初一至初三)停收3天,但仍開放32處限時收受點供民眾使用,1月25日(初四)起恢復收運垃圾,1月27日(初六)起恢復收運大型廢棄物。


今年農曆春節連假,環保局考量市民返鄉過年或連假有垃圾清運需求,1月20日小年夜正常收運一般垃圾、廚餘、資源回收物,1月21日除夕當天中午及夜間兩時段加班收運垃圾。中午將以播放音樂方式通知市民清運一般垃圾、廚餘及資源回收物,晚間各區清潔隊則依往常收運時間、地點收運垃圾,歡迎市民朋友多加利用。


大年初一至初三(1月22日至24日),清潔隊將依慣例停收垃圾。大年初四清潔隊將提早開工,恢復收運一般垃圾、廚餘及資源回收物。環保局呼籲市民朋友把握「吃多少,煮多少」原則,以避免產生過多廚餘及垃圾,停收垃圾期間可先將廚餘去除水分妥善打包及冷藏,等到初四恢復垃圾清運時,再拿出交給清潔隊。


另外,春節停收垃圾期間民眾如無法配合該局清運時段排出垃圾,可就近至各限時收受點排出垃圾,限時收受點資訊請至臺北市環保局網站的最新消息查詢。


環保局也特別提醒,除夕至初五停收大型廢棄物,1月27日初六起恢復預約收運,敬請連假前有清運需求的市民朋友及早預約,最晚應於1月19日前向區清潔隊電話預約收運大型廢棄物,以利於隔日1月20日清運。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7A6AB2A24AB52385

臺北市家庭教育在這裡(禮) 新春打卡有禮!

       歡喜迎春!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有禮要送你!即日起至2月28日止,只要來青發家教中心拍照打卡,就送你家庭教育神秘小禮物!

       你知道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已經搬家了嗎?你知道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與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整合成為「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了嗎?你知道「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3樓是中正親子館、9樓有攀岩場、地下室有直排輪場,除了辦理各類的家庭教育課程、提供家庭教育諮詢的專線電話412-8185(手機請加02),還有更多適合舞蹈團練、Live Band體驗的各種場地租借服務嗎?快來「臺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體驗中心的各項課程和服務吧!現在來按讚打卡還有禮物可拿喲!

       青發家教中心重視青少年健全發展,更提供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的各類家庭教育課程與活動,目前正熱騰騰報名中的有「樂活家庭」講座、假日YoungYoung營、青少年公民科學特蒐團等,提供家庭學習的多樣選擇,想知道還有哪些豐富精采的課程活動嗎?馬上訂閱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CYDFans), 讓你掌握最新消息不漏接!

       青發家教中心「家庭教育在這裡(禮)」新春打卡活動,超簡單步驟就可以兌換由中心邀請年輕繪本創作/插畫家suyu(FB:兔子麻糬點心舖/IG:suyu_art)設計的驚喜小物,歡迎大家發揮你的網美創意,找到青發家教中心任何一個你喜歡的景物,拍照貼文「家庭教育在這裡」,領取一份專屬你的新春好心情喔!更多的課程活動請至青發家教中心官網查詢(https://ydfe.gov.taipei/)。

  • 圖1-「家庭教育在這裡(禮)」新春打卡活動,超簡單步驟就可以兌換年輕繪本創作插畫家suyu設計的驚喜小物。
  • 圖2-原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已搬至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6樓。.JPG
  • 圖3-即日起至2月28日止,只要來青發家教中心拍照打卡,就送你家庭教育神秘小禮物!.JPG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AB586BBB0FF9D4BF

教育局新聞稿1120117兔年春節一起來北市社教機構走春過新年!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

業務聯絡:教育局終身教育科  蔡曉青科長02-27208889轉6430

               郭舒珊股長02-27208889轉6422

新聞聯絡:教育局綜合企劃科  卓育欣督學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2年1月17日】

【主題:兔年春節一起來北市社教機構走春過新年!】

【臺北報導】過新年囉!歡慶兔年,臺北市動物園、天文館、兒童新樂園於春節期間推出多項活動與大小朋友共度歡樂時光!


 臺北市立動物園將於春節期間推出「翻轉未來」限量門票,共有穿山甲、食蛇龜及石虎等3款臺灣本土動物,將於1月22日(初一)開始發行,喜歡收集動物特色門票的民眾千萬別錯過;另結合生肖動物特色,進行動物保育教育推廣,正月初一至初三上午11點,將於大門入口舞臺發送「一元復始 兔年行大運」開運金發放活動,每天限量500個,送完為止;初一至初三每天11:00還有「鴻兔大展」新春快閃活動,由動物朋友向大家拜年;每日限量500份新春福袋,初一至初三每天上午10:00-12:00於永續食堂發售,另外還有動物認養「兔麻吉」春節專案、翻轉未來任務Line互動解謎遊戲及Pokégenic 尋找寶可夢拍照打卡來園換小禮!等活動,活動詳情可至動物園機關網頁查詢。


 臺北天文館兔年春節初一至初五(1月22日至26日),宇宙劇場9:00、9:40、10:20場次推出親子最喜愛的科學動畫片「星座與神話」,每場300位依序免費入場。11點前還可購買超值「一日暢遊券」,一券暢遊展示場、宇宙探險與劇場。憑當日暢遊券或劇場、探險車任兩種票根,即可參加抽紅包、兌換小禮物,每日上、下午共600個。大廳則有「天兔跳格子」,大小朋友一起動起來,邊玩還可認識月相變化、八大行星及星座等,好玩又能長知識。春節來天文館歡樂一整天,好看、好玩、好優惠!


 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即日起至3月2日於1樓展出「2022台北青旅行遊記徵件成果展」,精選10條有趣又豐富的台北青路線套裝行程,除了山林慢活大縱走、網帥網美秘境及歷史人文深度之旅,還有以「毛小孩」視角的「毛小孩去旅行」系列等一應俱全,歡迎全台民眾前來觀展,用不同角度認識台北,春節跟著路線趴趴走,一起暢遊台北!


 為了喜迎兔年,臺北市兒童新樂園也推出多項優惠,春節初一至初五(1月22日至26日)期間,邀請生肖屬兔的民眾免費入園,新春期間還有「跳加官」快閃表演、發送限量福袋、拍照打卡等活動,祝福大家玉兔迎春旺全年!另自1月20日、1月22日至2月11日(1月21日除夕休園),下午4時後入園,原價200元的星光樂Fun券對折優惠,100元即可無限暢玩13項設施到晚間8時。


 另外,春節期間兒童新樂園與國內專業團隊及藝術家合作,引進國外原裝擬真恐龍,打造臺灣的恐龍親子劇原創劇碼,首創8公尺恐龍0距離沉浸式體驗,再結合恐龍市集、巨型恐龍氣墊等設施,「2023尋龍祭大冒險」絕對是北部最大吸睛亮點、必逛行程之一!


 鴻兔大展可動可靜,臺北市立圖書館自1月16日起,民眾可至市圖總館、分館及民眾閱覽室領取寒假閱讀節學習護照,並自1月20日起至總館、分館及民眾閱覽室進行認證,或連線至市圖線上寒假閱讀節(https://reurl.cc/Ayvnv3)進行線上填答,於活動期間完成認證者可獲得閱讀證書1張和小禮物1份(數量有限,換完為止)。另市立圖書館為市民朋友貼心整理適合學童的農曆春節閱讀書單,有興趣的市民朋友歡迎參閱春節閱讀書單,來場春節的心靈饗宴。


 為迎接新年到來,臺北市各社教機構推出許多好玩又好康的活動,絕對是民眾春節假期最好的去處,開放資訊如下表,詳情可參考機關網站;教育局也提醒市民,動物園、天文館及兒童新樂園於1月21日(除夕)休館,青發家教中心於1月20日至1月29日休館,市立圖書館1月21日至25日休館,請留意閉館時間:

動物園:http://www.zoo.gov.tw

天文館:https://ift.tt/xyDC0rT

兒童新樂園:https://www.tcap.taipei

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https://ydfe.gov.taipei

圖書館:https://tpml.gov.taipei

/001/Upload/342/relpic/10162/8921011/bf85fdeb-ae73-46cf-bfac-aee79af3914c.jpg

歡迎新聞媒體朋友踴躍採訪報導!

  • 臺北市立圖書館_2023寒假閱讀節活動海報
  • 兒童新樂園_玉兔迎春春節海報
  • 兒童新樂園_春節福袋
  • 天文館-「星座與神話」動畫短片
  • 青發及家教中心_圖-「2022台北青旅行遊記徵件競賽」得獎作品成果展即日起至3月2日展出。
  • 臺北市立動物園「新春福袋」
  • 臺北市立動物園「一元復始 兔年行大運」開運金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700685E98B63BAFB

重点人群这样做好防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本报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申少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呼吸、心血管、妇幼健康及营养领域专家出席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全国正在有序开展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要做到重点人群感染早发现早用药,做好定期联系服务和日常健康监测;重症风险人群早识别早转诊,畅通转诊通道;重症人群早干预早集中,加强急诊力量配备,对高危患者优先安排就诊,优化住院收治,保障患者住院需求和重症患者救治需要。

  冬春季节是流感的高发季,叠加疫情,老年人如何做好防护?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说,老年人群是新冠和流感感染以后出现重症的高风险人群,也是防护的重点人群。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类似,都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因此防护手段也类似,主要包括外出时、到人多和密闭空间时要佩戴口罩,注意清洁双手、多通风。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没有接种且符合接种条件的老人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疫苗。

  “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重症的一个高危因素。”李燕明说,新冠病毒感染和慢性呼吸道疾病都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一旦罹患新冠病毒感染,这类人群还容易出现基础肺病的急性加重。因此,不管是尚未感染,还是感染之中和“阳康”后,都要加强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规律用药,不能随意停药。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老年人,要对自己的健康状态充分了解,要知道基础血压、基础心率、基础呼吸状况、基础氧饱和状态。如果感染,这类人群要加强呼吸整体状态的监测。如果出现体温再次升高,特别是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要及时就医。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周玉杰介绍,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发生紊乱,血管斑块容易发生炎性反应,并且血栓的发生率也可能会增高,导致原有心脏病加重。患者在咳嗽、发烧的时间段容易合并低氧血症,一些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症状是沉默型表现,不像年轻人那么明显。这类患者平时已经服用了一些药物,感染新冠病毒又服用退烧药等,如果喝水少,水电解质平衡有时可能发生障碍。此外合并用药时会有重叠用药问题,因此需要经过医生的指导来进行用药。

  孕妇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说,孕妇没有基础病、合并症,感染新冠病毒的临床表现和普通人群相似。有一些孕妇患有哮喘、高血压等基础病,病情可能加重,应该及时就医。在妊娠晚期的孕妇,如果出现胎动异常、出血、肚子疼、疲乏无力等,即使不发烧也要到医院就诊,不一定是新冠病毒感染,有可能是妊娠晚期并发症。

  “目前没有新冠病毒能够通过母乳传播的证据,因此没有理由停止母乳喂养。”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说,哺乳期妈妈感染了,如果身体允许,没有其他禁忌症,在做好清洁和消毒的基础上,推荐继续母乳喂养。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7日 07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17/c14739-32607894.html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

兔年春节临近,候车大厅内,人头攒动;检票闸机口,秩序井然。春运开启第九天,全国共发送旅客约3.44亿人次,流动中国不断恢复生机与活力。

三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在有效应对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经济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增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发展,高效统筹取得实效

最近,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格外热闹,外贸“出海团”陆续回国,从海外市场带回的不仅有实打实的订单,还有对市场新动向的把握和未来发展的信心。

2022年,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外贸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40万亿元。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稳经济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各地按下经济复苏“快进键”。

应对世纪疫情是一场大战大考,关键是如何做到既保生命、保安全,也保经济、保民生。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下,我国走出了一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紧要关头,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召开,要求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用“高效统筹”对防疫情、稳经济的整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六个更好统筹”首位,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对精准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出了重要指引。

坚持科学决策、创造性应对——

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先后印发、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先后出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始终坚持科学、精准、主动,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

从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到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我国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及时果断进行一系列重大部署,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回首三年,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我们交出一份殊为不易的成绩单:2020年,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1年,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0万亿元。

“中国经济‘稳住了’的背后,是科学精准的防控与有力有效的统筹。”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说,全国落实“更好统筹”要求,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在共同努力下,必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关键时出手、要害处发力,最大限度稳住基本盘

一边是疫情反复冲击,一边是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多重压力不断叠加。三年来,党中央察大势、把方向,在关键时出手、于要害处发力,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这是稳大盘的底气所在。

新年伊始,山东省乐陵市启润轮胎(德州)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车间一片忙碌。公司负责人韩孝圣说,几个月前,企业因原材料成本上涨、资金回笼慢等,一度遭遇现金流紧张,“909万元留抵退税款及时到账,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推出“降、缓、返、补”组合拳、出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将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扩围……从中央到地方,对市场主体的纾困帮扶力度空前: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密集出台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应对困难的底气。

多措并举保产业链供应链,这是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础。

从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到搭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打出保畅稳链“组合拳”;从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到公路及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应撤尽撤”,打通交通“主动脉”“微循环”……逐个攻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保交通物流畅通,稳产业链供应链运转。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必须守好的底线。

春运返乡,农村地区群众用药就医牵动人心。近日,多部门紧急联合生产企业向农村地区免费供应医用制氧机1万余台。

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是统筹的应有之义。三年来,从确保生活物资供应不断、“粮袋子”“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到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兜底……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周密部署,14亿多人民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说。

既谋当下、又计长远,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满载着家电、家具和日用品的50个集装箱,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驶出西安国际港站,开往欧洲。数万列疾驰的中欧班列,为畅通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三年来,我国将抗疫情、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统筹发展与安全——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统筹部署的一系列粮食稳产增产举措落地见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维护能源安全;锻长板补短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既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又办好保证国家安全这个头等大事,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

近日,我国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获批上市。作为国产首个ECMO设备和耗材套包,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从C919振翅蓝天到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在与疫情的持续斗争中,我国始终聚焦自立自强的科技政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位一体推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持续深化改革——

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四梁八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行长远谋划……一个个重大部署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区域重大战略纵横联动到高水平对外开放蹄疾步稳,一项项重要谋划疏通高质量发展的经脉。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一定能做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16/c14739-3260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