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

東湖慈后宮天上聖母遶境祈福交通管制


臺北市內湖區東湖慈后宮訂於112年5月7日(星期日)9時30分至18時舉辦「東湖慈后宮天上聖母遶境祈福」活動,預估參加人數約300名,遶境路線如下:


慈后宮(五分里出發)-右轉安康路(單行道)-右轉康寧路3段-右轉康寧路3段265巷-左轉康寧路3段245巷-右轉康寧路3段-右轉東湖路直行-右轉東湖路160巷-右轉五分街-左轉五分街72巷-右轉安康路市場直行-東湖里東湖路119巷-右轉康樂街20巷-過馬路-樂康里康樂街61巷(樂活公園旁)慈玄宮-右轉康樂街85巷-經樂康公園-左轉康樂街111巷直行-右轉康樂街直行-經東湖國中-右轉內溝里康樂街131巷-右轉康樂街125巷碧青宮-過馬路-安泰里安泰街直行-右轉安泰街45巷-左轉經安泰街47~49巷-左轉安泰街83巷-右轉前往水源頭福德宮等-部分隊伍左轉經安泰街86巷~64巷沿山邊至安泰福德宮稍作停留-沿山邊直行經安泰街38巷至安泰街32號左轉-右轉康樂街136巷15弄、18弄直行至東湖福生宮-右轉康樂街72巷17弄-左轉東湖路113巷70弄-過馬路-安湖里東湖路113巷直行-東湖路113巷95弄左轉-左轉再右轉-沿山邊右轉-經里辦公處後右轉-東湖路113巷5弄-東湖路43巷-康寧路3段189右轉-康寧路3段189巷80弄左轉-吉安宮左轉-康寧路3段189巷左轉-康寧路3段165巷右轉-康寧路3段165巷14弄左轉-康寧路3段189巷右轉-東湖路7巷-過馬路-五分里東湖路16巷-左轉五分街-右轉五分街14巷-慈后宮。


內湖分局將視現場活動及交通狀況,針對以上管制路段及周邊道路實施彈性交通管制,籲請車輛配合現場員警及義警指揮,或提前規劃改道行駛;另行人通行路口請利用行人穿越道,且駕駛車輛行經路口時,遇行人穿越道有行人通行時,應暫先停讓行人優先通行,以維護交通安全與秩序。

  • 圖說1:東湖慈后宮天上聖母遶境祈福路線圖
  • 圖說2:東湖慈后宮天上聖母遶境祈福路線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4593162D654F7669

碧湖公園防災樂 社區安全作伙來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內湖區湖濱里辦公處,訂於5月6日(星期六)上午9時於碧湖公園(內湖路2段103巷內)舉辦社區防災園遊會,歡迎市民朋友一起來學習正確防火、防災知識及臨災應變技能,提前歡度溫馨母親節。

 

本次防災園遊會內容精彩萬分,包括由小朋友擔任「天才重型救援手」操作機具模擬災區救援實況;「避難包大拼接」透過拼圖方式了解平時家中避難包內應準備哪些東西;「煙霧模擬屋」學習火災發生時煙層流動方式即平時應關好居家門窗;「家具固定術高手」教你如何將家中家具牢牢固定,避免因地震發生危險,以及消防宣導車、救心巴士等寓教於樂關卡,讓參加民眾透過遊戲汲取正確防災觀念,還有星雲幼兒園、小小百合幼兒園、巧可麗國際幼兒園等幼兒唱跳表演及葉涵妮舞蹈學苑、魅力愛舞蹈團、阿伊達舞蹈及返璞歸真氣功協會等團體表演讓您歡樂連連,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消防局表示,防救災資訊E化已推動數年,《視訊119 App》透過視訊報案服務,值勤人員即可立即了解災害現場狀況,有效做好整備應變;《急救先鋒App》即時伸出援手,搶在119抵達前實施CPR和AED急救,共同提升OHCA病人的急救成功率;《臺北市行動防災APP》提供市民下載防災手冊掌握即時緊急避難資訊,呼籲民眾可透過這次的宣導活動踴躍下載,落實全民防災的觀念。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FE9F91AADB651896

國際扶輪-糖廍  綠堤愛  獻媽咪嘉年華  萬華區社區防災園遊會

為強化萬華區老舊住宅居家安全,以提升市民防災應變能力,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國際扶輪3521地區台北市瑞昇扶輪社、糖廍里辦公處、綠堤里辦公處及貝殼放大有限公司於112年5月6日(星期六)13時30分至16時,假糖廍文化園區(本市萬華區大理街132-10號)共同舉辦「國際扶輪-糖廍、綠堤愛~獻媽咪嘉年華」萬華區社區防災園遊會。


本次活動設有集章換禮品闖關活動、互動式宣導攤位,內容包含推廣下載視訊119App、臺北市行動防災App及急救先鋒App、用電(延長線)安全宣導、CPR暨AED操作體驗、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功能與維護、預防煮菜燒焦、地震應變等攤位與民眾互動,將安全知識帶進每個家庭,希望大家都能一路平平安安。此外欣逢母親節到來,特邀糖廍里養生太極拳隊、糖廍舞動晨運及糖廍里讚美操等團體帶來精采演出,並安排發放康乃馨及辦理摸彩活動,參加活動就有機會獲得康乃馨及精美禮品。


根據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統計,111年共發生1,552件火災,原因以爐火烹調617件(占39.8%)居首位,電氣因素497件(占32.0%)次之。消防局呼籲民眾,平時應重視居家防火安全,在烹煮食物時應有「人離火熄」之觀念;而在使用電氣設備時請遵守「5不1沒有」原則,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電源插座不常插、插頭不潮濕汙損、周圍不放可燃物、沒有安全標章產品不買不用。另針對本市5層樓以下住宅,民眾應於家中寢室、客廳、廚房等各居室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以利火災發生時,第一時間鳴動警報提醒住戶,使民眾迅速進行避難逃生、報案及初期滅火等應變作為,以減少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


歡迎市民朋友大手牽小手,在母親節前夕一起來學防災,希望透過本次活動能灌輸民眾正確的防災觀念,臨災時能自助、互助及助人,以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應變能力。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E8EB965FEAE67B85

权威面对面|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世卫“新决定”怎么看?——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题: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世卫“新决定”怎么看?——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年多前,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新华社记者采访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第一时间作出解读。

  世卫组织决定表明目前可以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危害

  问: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

  梁万年:我认为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

  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人类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当然,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

  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等限制将进一步减少

  问: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将在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

  梁万年:对于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的一些限制,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这应该是最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包括贸易、旅游、学术交流等,都有望减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只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们就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

  施国庆: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的结束,我们仍处在新冠病毒的一个流行进程中,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问:下一步,我国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梁万年:有几个方面工作还需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有效地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对一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强疫苗接种。三是继续强化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呼吁大家保持已经养成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

  施国庆: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立刻启动现场调查。

  我们要继续做好监测预警,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科学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6/c14739-32679673.html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多国发现新毒株 全球评估风险低

据外媒报道,新冠病毒变异株XBB.1.16正在多个国家传播。

XBB.1.16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重组毒株的一种,属于XBB家族,是两个不同BA.2子系的混合体。1月9日它被首次报告,3月2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指定为“需要监测的变异株”。在民间,它被取名为“大角星”。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大角星”引起的病例大都发生在印度,以轻症为主。它也已在其他32个国家被发现,包括新加坡、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4月17日,世卫组织将XBB.1.16列为“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OI)”。

美国华盛顿大学全球卫生学教授阿里·莫克达德认为,现在预测XBB.1.16会如何发展还为时过早。但迄今为止,情况是令人欣慰的,他说,没有看到住院人数的增加,也没有看到让医生、专家们担心的任何指标的增加。

是否更具传染性?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娜塔莉·索恩伯格说,与其前身变异株相比,XBB.1.16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只有少数几个突变,比疫情大流行早期原始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的几十种突变要少。

根据CDC数据,截至4月22日,XBB.1.16在新确诊的新冠感染病例中所占比例仍略低于10%,不过最近几周比例在稳步上升。莫克达德表示,XBB.1.16正在逐步取代以前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XBB.1.5。其传播性的增加似乎是由于该亚变体有免疫逃逸能力,但它并不致命。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传染病学教授彼得·秦洪说,除了传播性增加之外,到目前为止,XBB.1.16与XBB.1.5没有太大区别。这意味着,就它的致病程度和针对其的疫苗效果而言,不会有太大不同。

美国《国会山》网站报道称,尽管对亚变体的分类越来越多,但世卫组织认为与XBB.1.5和其他奥密克戎后代相比,“大角星”没有“额外的公共卫生风险”。在XBB.1.16被宣布为VOI后,世卫组织在其初步风险评估中表示,根据现有证据,其全球风险评估较低。

世卫组织官员们观察到“大角星”的某些特性与其他变异株特性不同,使它更能有效逃避免疫反应,但在病毒传播的国家或地区,没有致病严重程度发生变化的报告。

症状是什么?

世卫组织卫生应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瑞安博士说,XBB.1.16感染性似乎没有早期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强。“据我所知,我们没有看到与这一变异株有关的不同症状或严重程度的变化”。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称,XBB.1.16感染会导致一种“新”症状——结膜炎,或称“红眼病”。不过,世卫组织此前就指出,这种症状与新冠感染有关。早在2020年春天,就有关于新冠感染患者眼睛发痒、疼痛的报告。2020年5月,美国眼科医师协会指出,轻度结膜炎可能是新冠感染的一个症状。

秦洪说,“红眼病”不是一种新出现的新冠感染症状,但它可能比以往想象的更常见。

《国会山》网站报道称,尽管在一些患者身上观察到了“红眼病”,但专家们警告不要妄下结论,在宣布新症状与XBB.1.16有关之前还需要“仔细研究”。

会引起新流行吗?

就XBB.1.16的生长优势而言,世卫组织描述为与其他变异株相比只是“适度的”。自1月初首次报告以来,该变种在世界各地逐渐增加。

英国卫生安全局4月21日报告,初步分析表明,与早期的XBB毒株相比,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抵御XBB.1.16的能力“没有什么区别”。与早期的XBB.1.5变异株相比,世卫组织发布的动物试验数据发现,XBB.1.16逃避先前感染的能力与之“相当”。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称,虽然XBB.1.16发现于印度的感染激增浪潮中,但目前仍不清楚该变异株的突变在推动这一增长中的确切作用。印度在2021年的同一时间出现了“惊人相似”的新冠感染病例激增,这使得很难弄清楚此次的流行在多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季节性效应”。

2021年和2022年春季,美国因新冠感染入院的人数增加速度出现低点。目前,美国各地的新冠感染指标正继续呈下降趋势,正接近两年来的低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年每到夏季又重新出现了高点。

索恩伯格表示,新冠感染还没有进入一个确切的季节性模式,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看到的趋势是夏末秋初的激增,以及在年底冬季的又一次激增。(记者 张佳欣)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5/c14739-32678983.html

新型水凝胶皮肤具有触觉传感能力

科技日报北京5月4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启发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的基于水凝胶的皮肤,这种极其柔韧的皮肤使用一系列电极和一种算法重建触觉刺激,让机器人能够检测物体的触觉特性,复制人类的触觉,有望促进软体机器人的开发。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3日出版的《今日材料电子》杂志。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对如何用柔性和可拉伸材料制造机器人感兴趣,为了最大化这些机器人的优势,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机器人所有组件都必须是柔软的。鉴于此,研究人员从人类皮肤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了一种可拉伸的传感材料,这种材料可检测任何损伤,感知物体或人类的触摸,并监测其周围环境。

研究使用一种专门开发的传感水凝胶作为皮肤的基础,这种水凝胶可生物降解,而且非常有弹性。研究人员将其与电阻抗断层成像硬件相结合,硬件使用皮肤边缘的电极来施加电流并测量电压,从而提供有关皮肤状态的信息,推断人造皮肤被触摸的位置,以及是否有受损。

在最初的评估中,研究人员发现新系统明显优于基于传统神经网络的人工皮肤系统。他们还测试了新的水凝胶皮肤在损伤检测或定位、监测环境及识别不同的触觉刺激这3个关键现实应用中的潜力,发现其在这3项任务中都表现良好,这表明它可用来增强软体机器人系统的能力,以执行不同的任务。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努力改善皮肤的形状和大小,以便能感知更复杂的刺激。例如,将皮肤涂抹在机械手上,它不仅能感知皮肤被接触的位置和力度,还能感知机械手每个手指的位置以及手是否受损。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5/c14739-32678982.html

可穿戴超声贴片监测深层组织

  科技日报北京5月4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拉伸的超声波阵列,能以0.5毫米的空间分辨率对人体皮肤表面以下4厘米深的组织进行连续、非侵入性的三维成像。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该器件由一个16×16阵列组成,每部分由复合元件和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的背衬层组成。研究人员将一系列超声波元件集成到柔软的弹性体基质中,并使用波浪形可拉伸电极来连接这些元件,制成的弹性成像监测系统可为深层组织提供连续、非侵入性和三维力学性能映射,进而提供癌症等疾病进展的关键信息,也可用于监测肌肉、肌腱和韧带,以诊断和治疗运动损伤。

  癌症通常会导致细胞变硬,对肝脏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或一些化疗药物,也可能会影响组织僵硬,连续弹性成像则可帮助评估组织硬度以及药物的递送和疗效。因此,这种可穿戴超声贴片既完成了传统超声的检测功能,又突破了传统超声技术的局限性,使患者能够随时随地持续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这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死亡,且具有非侵入性和低成本的优点。

  该阵列贴合人体皮肤并与其声学耦合。在测试中,该装置用于在酸痛发作前检测志愿者肌肉的微观结构损伤,并监测物理治疗期间肌肉损伤的动态恢复过程。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5/c14739-3267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