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臺北市教育局與澳洲黃金海岸市教育推廣局合作不間斷,北市學生赴澳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

    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地    址: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8樓

業務聯絡:教育局綜合企劃科    李素禎科長 2725-6348

              呂佩珊股長 2725-6354

新聞聯絡:教育局綜合企劃科 卓育欣督學 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2年8月12日

【主題:臺北市教育局與澳洲黃金海岸市教育推廣局合作不間斷,北市學生赴澳遊學團啟航!

【臺北報導】臺北市與澳洲黃金海岸市自1982年締結姊妹市迄今邁入第41年,臺北市教育局與黃金海岸市教育推廣局(Study Gold Coast)也是國際教育合作的好夥伴,疫情解封,今年度黃金海岸市教育推廣局提供臺北市15名高中職學生全額獎學金赴澳洲進行為期11天教育遊學,將於今(12)日啟程。


/001/Upload/342/relpic/10162/9030130/22fa938a-ccca-440b-97de-6c197740571e.jpg


 本次教育遊學由黃金海岸市教育推廣局規劃,為讓本市學生體驗學習收穫滿滿,將邀請澳洲學生大使與北市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並規劃學生參加澳洲英語課程、戶外活動課程、參訪特色學校、澳洲特色文化體驗、黃金海岸市城市導覽,甚至還會拜訪黃金海岸市市長,也安排學生住在寄宿家庭,實際體驗當地生活,與寄宿家庭度過家庭日,留下珍貴美好的回憶。


    景美女中鐘姸欣同學表示:「能夠進到當地學校學習並住在寄宿家庭是最期待的事情。希望能藉由這次的機會瞭解澳洲的教育體系和學校特色,更期待這次遊學,留下特別的回憶和有趣的經驗!」。


    士林高商黃瀞誼同學表示:「第一次到使用英語的國家,非常期待可以精進自己的英文口說能力,也希望透過寄宿家庭的體驗能夠深入了解澳洲當地的文化,並且在參訪當地校園結交到許多澳洲的朋友,期待這次的旅程有很大的收穫!」。


 建國中學陳有睿同學表示:「從小就嚮往嘗試各種不同的異國文化,這次獲得走訪澳洲的機會,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英語能力與別人交流,並且熟悉當地文化,更希望透過寄宿家庭得體驗增加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獨立精神。」。


 臺北市教育局表示,臺北市雙語教育推動以學生為中心及友善的雙語聽說環境為核心精神,促進雙語教育結合國際教育,讓學生預備國際溝通之語言能力,以提升學生未來國際移動力,為鼓勵本市學校向世界學習,教育局引導學校建置國際友善校園及有計畫推展國際教育,為讓學生實際赴國外學習體驗,112年已補助83件學校出國交流學習,包含姊妹校或夥伴學校互訪、技職教育見習、教育文化學習及表演藝文等活動,也甄選高中職學生赴國外交換學習1年,提升學生國際移動能力,擴增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學生思辨與實踐能力,進而達成國際關懷和生活實作的教育目標。

  • 臺北市教育局與澳洲黃金海岸市教育推廣局合作不間斷,北市學生赴澳 (2)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74F43F05202D4F2A

暑假过半,孩子“机”不离手该咋办

“一放假就恨不得抱着手机从早玩到晚,饭也不好好吃,觉也不好好睡,作业也没心思写。”提起暑假里儿子对游戏的沉迷,李艳(化名)就忍不住叹气。在这场与游戏争夺孩子时间的博弈中,和李艳烦恼相似的家长还有很多。

游戏话题屡屡引发社会讨论,游戏成瘾行为也引起医学界的重视。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其中,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随后,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版)》。

网络日益普及,使用人群越来越低龄化,游戏成瘾导致的游戏障碍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正在扩大。那么,究竟什么是游戏障碍?如何预防和应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沉迷游戏,是病吗

苏伟(化名)从小就爱玩游戏,但高中之前一直能有所控制,成绩也不错。但升入高中后,他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上高中课程难度提高,苏伟的成绩一落千丈,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无法继续学业的地步,只能休学回家。他开始封闭自己,变得沉默寡言,拒绝与家长沟通,一段时间后,他被诊断为游戏障碍。像苏伟一样受游戏障碍影响的青少年正在增加。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与游戏相关的病症患病率可达到17%。综合既往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

“不管是在门诊还是住院部,儿童青少年的游戏障碍个案数量都在增加。”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师刘艳说。

“根据ICD-11的诊断标准,游戏障碍表现为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核心表现包括失控性游戏,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即使造成负面后果仍无法停止等;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并持续12个月,但如果症状足够严重且满足其他诊断要点,持续时间可短于12个月;游戏行为模式导致了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功能损伤。”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杨可冰介绍。

“游戏障碍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除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外,还可能带来营养不良、视力下降等躯体问题,手腕、手指关节的相关问题也很常见;作息不规律、昼夜颠倒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对身心都带来巨大影响。”杨可冰说。

“游戏障碍值得警惕,但并非只要玩游戏就是游戏障碍。”杨可冰提示,“如果反复游戏行为是以促进社交、缓解无聊、调节情绪等为目的,也不具备游戏障碍的其他必要特征,则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很多青少年在假期时会出现较长时间或较高频次的游戏行为,如果只是阶段性问题,也不构成游戏障碍,家长不需要过度紧张,可以通过增加其他活动来平衡假期手机或电脑的使用时间。此外,对于游戏产业相关个体而言,高强度的游戏行为可能是其职业内容的一部分,不应诊断为游戏障碍。”

“生活中大部分孩子虽然有沉迷游戏的现象,但并没有达到游戏障碍的程度,属于危害性游戏行为,指会带来健康损害的风险,但尚未出现健康损害的状态。对此,家长要保持观察,适时干预,避免发展成游戏障碍。如果发现孩子的游戏行为失控程度增加,如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及学习,即使在没有玩的时候也总是想与游戏有关的事情。如果不能玩游戏就会出现爱发脾气、坐立不安等情况;已经意识到玩游戏带来的诸多坏处,但仍无法减少游戏时间,建议寻求专业的帮助。游戏障碍问卷可以作为自测游戏成瘾程度的辅助工具,但最终的诊断还需由专业医生完成。”杨可冰介绍。

爱玩的背后,藏着他们的心理需求

“游戏障碍患者多为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尤以青春期的孩子居多。”杨可冰介绍,“这与游戏受众低龄化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就达到了1.91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较2020年提升2.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尚未完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好奇心强、自制力有限,更容易受到游戏影响,沉迷其中。”

“身边的朋友几乎都玩游戏,我们也经常约着一起玩。”初二的小飞(化名)如是说。采访中,记者发现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交的重要内容,这无疑加强了游戏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存在感。

青少年情绪心理问题也会导致对游戏的依赖。“特别是处于青春期,身心快速发展,随着学业等压力的增大、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触手可及的游戏就成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对于因学业、外貌或人际关系受挫而不自信的青少年来说,在游戏中还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带来的评价焦虑,能够放松地去表达。”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清艳说。

“对于家长来说,沉迷游戏是一种行为偏差;但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个自救方式和求救信号。”刘艳告诉记者,“作为社会的脆弱群体之一,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压力和家庭问题传导到孩子身上的体现。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沉迷游戏特别生气,认为是游戏公司开发的游戏让孩子变成这个样子。但孩子为什么会持续长时间地玩游戏?甚至即使知道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也仍然要去玩?反复的游戏行为意味着这件事对他们是有价值的。他们或是在游戏中获得了生活中难以获得的东西,比如成就感、陪伴感、快感等;或是躲到游戏中,回避各种压力、不理想的社会关系等。所以,比起一味指责,家长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帮助孩子从游戏回到现实。”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游戏障碍的保护因素,反之,冲突、紧张的家庭关系也会将孩子推向游戏。”刘艳提醒,“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容易冲动、叛逆,这一时期如果家长不能尊重他们的自主发展需求,仍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就容易产生冲突,孩子会通过玩游戏反抗父母的控制,拒绝与父母沟通。”

“从个体特质上,延迟满足能力较差也是游戏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一情况的形成往往与家长过度宠爱、未能对孩子相关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有关。”杨可冰表示,“从游戏的类型,在线游戏比离线游戏导致游戏障碍的风险更高,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第一人称射击、格斗和即时战略游戏更容易让人沉迷。研究发现,离线的游戏模式可以显著改善网络沉迷行为。”

应对游戏障碍,专业治疗不可少

“我也试过藏手机、断网,但最后都没用,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随处可见,拿走孩子的手机,他还可以用爷爷奶奶的,我们看不住他,能做的就是多带他出来活动,也报了一个游泳班,希望尽量减少他玩游戏的时间。”面对儿子沉迷游戏的行为,李红(化名)向记者讲述了她的烦恼。

“我们反对家长以暴力性、惩罚性的行为来对抗孩子的游戏行为,比如断网、摔电脑,甚至把孩子赶出去,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更大的反抗,强制戒断可能会引起亲子冲突升级,甚至造成伤害性的后果。”刘艳说,“家庭的发展也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家长可以了解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学习识别和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做出调整教育方式。当家庭处理不了孩子的问题时,不要讳疾忌医,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站在医学角度,该如何应对游戏障碍?“游戏障碍的治疗方式包括社会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其中社会心理治疗是主要方式,包括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行为替代疗法等。”杨可冰介绍。

“我们会首先了解游戏障碍患者的过往病史等情况,通过病史采集、精神检查、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式确定病人的状态,判断是单纯的游戏障碍还是同时有其他精神问题的共病。治疗方面,一般会先从患者的个体心理治疗开始,进一步了解病人的情况。如果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问题,需要家庭介入,会通过家庭治疗引导家庭成员发现各自的问题,促使他们调整言行、建构共同的家庭目标、消除矛盾;团体治疗也是很好的治疗方式,让问题相似的患者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并通过彼此的理解支持获得一定的心理能量。除此之外,还有行为替代疗法,比如提供跳绳、呼啦圈、绘画、手工折纸等多样的活动,希望游戏障碍患者能在其中找到有兴趣又能坚持下去的项目,在过程中感受快乐,并意识到生活是多元的,不是只有游戏好玩。总体而言,医生在治疗中会根据每个病人的特点,在不同阶段采用适合的治疗方式。”杨清艳介绍。

“如果需要住院治疗,那么时间一般在6~8周,干预有效的话,病人认识到过去的行为模式不可取,且情绪保持基本稳定,也愿意回归基本规律的生活时,可以从住院转向门诊复诊,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康复,最终回归正常生活。”杨清艳说。

“在药物治疗方面,由于游戏障碍常常与其他情绪问题并存,药物治疗一般用于对患者某些情绪、行为障碍的对症治疗。目前没有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用于游戏障碍治疗的药物,这意味着游戏障碍没有特效药,家长要警惕相关营销骗局。”杨可冰提醒,“物理治疗主要是一些无创性脑刺激方法,比如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这些刺激方式都是无创、无痛的非侵入性治疗,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改善患者的神经突触可塑性,以达到改善游戏成瘾症状的目的。”

“与游戏相关的问题快速增加,我们对游戏障碍提供的专业支持却还是太少。这需要相关学术机构及团体,完善游戏障碍识别、评估、诊断体系,开展相关培训,从而提升游戏障碍诊治的专业能力。”杨可冰说。

成长路上,学会科学游戏很重要

“对于游戏成瘾问题,预防是比治疗更有效、影响更小的手段。作为家长,首要积极关注孩子的状态和生活情况,对游戏障碍尽早尽‘小’预防;其次,帮助孩子培养控制冲动、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孩子幼时开始,锻炼其经过努力获取满足的能力,防止过度宠溺孩子导致延迟满足能力下降。最后,引导孩子建立多样爱好,从孩子自身兴趣出发,发展下棋、打球、弹琴等特长,增加业余活动的多样性。”杨可冰建议。

几乎所有专业人员都强调了家庭环境对游戏障碍预防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主要由五大基本系统构成:以亲情为主的家庭系统,以学业为主的学校系统,以归属为主的同伴系统,以偏好为主的网络系统,还有以社区为主的境遇系统,其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系统。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沟通顺畅可以有效预防游戏障碍。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要优先修复亲子关系,只有在一个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才愿意从游戏中走出来,随着现实链接逐步修复,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就没那么强了。”刘艳说。

“学校也是预防游戏障碍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组织班会和专家讲座等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游戏障碍,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巧的宣传。此外,学校所提供的友好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情绪,对预防游戏障碍有积极作用。”杨可冰说。

“玩游戏也是儿童青少年的正常需求,预防游戏障碍并不意味着完全拒绝游戏。”在刘艳看来,“预防和干预游戏障碍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青少年学会科学游戏、健康使用网络,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作为生长于网络信息社会的一代,这也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课题。”

(本报记者 陈童)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12/c14739-40055260.html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BEST 10」得獎名單出爐!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新聞稿
發稿單位:都市更新處
發稿日期:112年08月11日
聯絡人:謝明同主任秘書
聯絡電話:02-2781-5696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BEST 10」得獎名單出爐!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名單已於112年8月8日公告。本年度精選10件得獎作品「BEST 10」,傳遞老屋新生的價值。

更新處表示,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至今已邁入第23屆,民間老屋新生創造力豐沛,不論是空間經營者、設計者、施工單位都是老屋新生的重要推手。在老屋使用逐漸多元化的趨勢下,難用單一類別來評定老屋新生的作品,因此本年度以不分類方式進行徵件,並由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依四大指標「創新提升、可持續性、生活想像、社會共好」,選出最具代表性的10件作品。

「BEST 10」作品展現出老屋多元空間使用與設計手法,如狹窄的住宅空間「單車Space Station」,以工業設計的手法,利用多元機動性及精巧的空間收納術,豐富小坪數空間的使用想像;「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é」承襲眷村互助精神,打造共享空間,提攜青年世代;「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則是以國際的視野,於街區巷弄內推廣月經平權的行動等。

此外,參獎作品「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經委員會討論,肯定其以參照文化資產標準進行修復,保存該案之於臺灣建築史的價值,亦傳達老屋保留對校園發展之重要性,頒予「評審團特別獎」;而「Carguru Plaza」(太古黃帽汽車廠)作品,其具有設計美學的建築物立面,作為臺北市工業廠房改造之典範,授予「整建維護特別獎(立面修繕)」。

更新處表示,考量老屋的持續經營實屬不易,本年度新設「經營貢獻獎」,從歷年得獎作品中經營5年以上的老屋,選出「青田七六」(2011年商業建築金獎)與「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2018年非住宅類銅獎),表揚經營者對於老屋經營的貢獻。本年度的得獎作品除了賦予老屋新生命,為城市創造更多可能性,期待引動更多夥伴投入整建維護的行列,讓臺北成為有文化底蘊及街區活力的宜居城市。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名單:

BEST 10 最佳十件作品

  •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 ISLAND133

  • 山本口金店

  •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 Project TBS -An Experiment of Time 一場關於時間的實驗

  •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é

  • SIDOLI RADIO 小島裡

  • 單車Space Station

  • 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重慶北路-鈕釦街/1號館

  • 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更新設計

特別獎項

  1. 經營貢獻獎:

    • 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

    • 青田七六

  2. 評審團特別獎:

    • Carguru Plaza

  3. 整建維護特別獎【立面修繕】:

    • 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

網路人氣獎

  • 薛智偉‧坣娜猶台文化交流協會-薛智偉猶太社區中心

  •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ISLAND133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ISLAND133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山本口金店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山本口金店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Project TBS -An Experiment of Time 一場關於時間的實驗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Project TBS -An Experiment of Time 一場關於時間的實驗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SIDOLI RADIO 小島裡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SIDOLI RADIO 小島裡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單車Space Station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單車Space Station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 重慶北路-鈕釦街 1號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 重慶北路-鈕釦街 1號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更新設計

BEST10最佳十件作品-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更新設計

經營貢獻獎-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

經營貢獻獎-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

經營貢獻獎-青田七六

經營貢獻獎-青田七六

整建維護特別獎【立面修繕】- Carguru Plaza(太古黃帽汽車廠)

整建維護特別獎【立面修繕】- Carguru Plaza(太古黃帽汽車廠)

評審團特別獎-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

評審團特別獎-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

網路人氣獎-薛智偉‧坣娜猶台文化交流協會-薛智偉猶太社區中心

網路人氣獎-薛智偉‧坣娜猶台文化交流協會-薛智偉猶太社區中心

網路人氣獎-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網路人氣獎-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4B49E64C3F5B8310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健康事业发展亟须前沿生物技术支撑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是当前最活跃的前沿科技领域,前沿生物技术呈现出突破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时代特征。”在8月8日—9日举行的2023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中心主任詹启敏如是说。

  具体来讲,詹启敏介绍,突破性是指技术更新迭代快,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疾病治疗正在实现快速突破;引领性是指引领多个行业跨越式发展,如生命组学和大数据等技术引领精准医学,免疫、干细胞和基因编辑引领生物治疗;颠覆性是指为打破传统路径下的瓶颈提供全新思路,基因编辑等将“调控生命”带到了新的高度,生物设计使生命的创建与再造正在成为可能。

  然而,詹启敏坦言,我国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两大主要挑战,首先是重大疾病挑战,这也是造成我国人力资源丧失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医学创新能力不足,医学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缺乏制高点,以及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仍不足。“大部分临床药物最初专利来自国外,大部分大型医疗装备由国外进口,大部分临床标准指南借鉴国外。”说起这些,詹启敏很痛心。

  医学科技要突破,关键是要知道“卡”在哪儿?詹启敏表示,生物医药领域面临着诸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关键技术亟须突破等问题。在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诸如药物递送、制剂工艺、大规模化制备等所需技术还有许多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发展前沿生物技术。”詹启敏说,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三大特征,具体表现为跨界融合,即学科间专业界限逐渐模糊、交叉研究屡现突破;非线性创新,即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呈现快周期螺旋式促进;数据与智能驱动,即大数据与超算促使数据密集性分析成为可能。

  詹启敏称,前沿生物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即“调得精”“看得全”“找得快”“抓得细”“改得准”。具体到操作层面,需要重点关注多领域生物底层技术(物理、化学、纳米、智能)与生命技术的结合。“比如‘物理’是解决生物成像问题,包括光学成像、电子显微、脑成像;‘化学’是解决检测修饰问题,包括分子探针、组学技术;‘纳米’则是解决精准操控的问题,包括生物传感、纳米酶、纳米孔测序;而‘智能’是解决调控模拟的问题,包括脑机接口、神经调控、高速新系统通路。”詹启敏解释说。

  为此,詹启敏认为,未来医学创新发展需要在生命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药物、疫苗和抗体,个体化诊疗和生物治疗,现代医疗器械,大数据与智能医学等方面持续发力。

  “当然,科研伦理和科技创新要并行。”詹启敏强调,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由动物实验到人体试验,都涉及伦理问题,都需要遵循科学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11/c14739-40054669.html

深化“三医联动” 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

8月5日,由人民健康主办,盘锦市中心医院承办的“2023地(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医院发展”在辽宁省盘锦市举办。与会嘉宾认为,医保支付工作关乎国计民生和医院自身的发展。广大地市级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运营与医保支付方式管理体系,通过三医联动,在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下推进病种精细化管理,加强病种权重与病种分治管理,发展优势专科建设,并推进人工智能对DRG、DIP(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付费方式的赋能。

致辞环节嘉宾讲话

“近些年,我院已经历医保的结算谈判、病种付费、总额付费和DRG付费四个阶段,见证了医保付费的科学进步进程。”盘锦市中心医院院长沈晓速介绍说,盘锦市中心医院在2018年即实行了全面的DRG付费改革,在管理层面不断优化临床路径,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根据DRG数据,确定标杆病组、优势病组、特色病组和重大病组四级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病组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在应用层面,科室每月、每季度对病种编码诊断结构、治疗结构、费用结构、应用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亏损原因,对高码低编、低码高编、首页主诊断不明确、每病种的费率和权重形成的额度不清等问题进行全面培训;安装DRG分组智能检测预警系统、DRG医院智能管理系统和医保结算清单校验系统,使得DRG结算达到了医保满意、患者满意、医院满意的效果。

“保障人民健康、减轻就医负担、惠及人民群众是医疗界的责任和使命。”盘锦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路梅认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通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还能带动医学学科技术发展,以实现医疗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主旨发言环节嘉宾讲话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医药管理室主任曹庄介绍说,DRG付费改革是一项“惠民、利医”措施,在国内已有近20年发展过程。目前,约有160个城市覆盖DRG病种付费,约190个城市覆盖DIP病种付费。他认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所以需要各地医保部门积极推出配套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依据分组、权重费率、分值点值、预算、调节系数、基层病种、优势病种、特例单例、结算、清算和其他政策,建立付费标准,构建完整的付费病组或病种单元付费结果。

人民健康地市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扬州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王静成说:“近年来,以DRG、DIP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纵深推进,基金监管日趋严格,飞行检查日趋频繁,医院运行管理以及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地市级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的中坚力量,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医院运营与医保支付方式管理体系,通过医保、医药以及医院三医联动,优化病种设置结构,加强病种权重与病种分治管理,有效体现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量,提高医疗服务资源和医保基金使用的绩效,引导医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DRG付费方式不仅是优秀的付费工具,其质量、效益、安全三大维度也是评价一家医院管理水平、质量水平、学科水平和运行效率的优秀工具,可助力医院诊疗规范化、医疗技术提升,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更轻的费用负荷、更便捷的结算,还能保障医保基金不超标、高效使用、精准管理,以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沈波表示,在DRG付费方式下推进病种精细化管理,第一要尽量细化,对鼓励收治、精准管控的病种进行分析,尽量减少低CMI、低权重病种的收治,提高疑难危重病人复杂疑难手术率。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把常见病、多发病人纳入互联网医院,在日间病房解决问题并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长期健康管护;第二要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提高诊疗水平,缩短平均住院术前准备时间。严格管控医疗事故,控制不合理用药、用材等;第三要加强人工智能对DRG付费相关标准的学习,启发人工智能辅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党委书记袁坚列表示,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医院管理层面应以学科建设为战略支撑,以运营管理为提质增效的措施,以成本管控、内控管理和信息管理为抓手。他认为,一切支付手段都是为学科建设和患者服务的。“为推进DRG病种管理支撑我院学科建设,医院建立了规划、管控和实施三种导向,设计相关学科收治主干病种,补全DRG、APG趋势病种,提高学科收治全面性。建立区医院和各级医院的横向对比模式,调整科室设置结构,精准把握每个病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其他医院的收治情况。进一步分析区域内的医院DRG总点数、总费用和病例数的占比,提高病种的收治;设置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临床路径用药审核、DRG超支病种用药点评和临床路径药物变异分析,以应对DRG支付方式改革。”他说。

“DRG是除绩效外的另一个‘指挥棒’,为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经济运行和医疗运营做了总额指导。”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吴迪说,医院一定要有强势、优势专科,只有做强专科才能做优做好学科。医院除了提供公益保障,还应有技术实力,每月梳理病种情况,结合人力资源、病床床位资源和医院发展情况分析区域内应收、不收、重点收和开发的病种,确认今后学科要开展的病种方向。

会上,盘锦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银付,盘锦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鞠培新,锦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宇,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周达岸,通用技术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副院长张宝库围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驱动的医院DRG病组管理”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圆桌论坛讨论

据了解,本次会议旨在积极探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为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改革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公立医院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与会人员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加强交流、学习,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张慧丹)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10/c14739-40054329.html

「鷲鷲的神祕夜生活」活動報名開跑-生態露營揪團來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長期深耕淺山環境教育,為了創造親近淺山森林環境的機會,將於112年9月2日(六)下午1點至晚上9點半,於碧山露營場舉辦「鷲鷲的神祕夜生活」環境教育特別企劃活動,歡迎大小朋友一起體驗友善環境的生態露營,感受淺山森林獨特的夏夜魅力。


  大地處池蘭生處長表示,碧山露營場為生態露營(Eco Camping)示範場,海拔約350公尺,位於內湖區大崙頭山與大崙尾山之間,以「人與自然共生」進行場域規劃,保留了自然生態環境,彷彿露宿於森林之中。露營場近年完成的S型空中廊道與管理室,徜徉在樹梢林間,將白天與夜晚的城市美景盡收眼簾。


  森林遊憩科長潘信元表示,本次活動結合攀樹體驗、闖關活動、夜觀探訪、低碳野炊及夏季觀星等豐富內容,參與者透過環境教育體驗,與自然對話,並建立水土保持及坡地防災觀念,從中落實友善環境的露營行動,活動非常適合喜愛深度自然體驗的民眾,一起踏進淺山森林,窺探鷲鷲的神祕夜生活,留下難忘的仲夏之夜。


  活動全程免費,將於112年8月11日(五)中午12點開放網路報名,名額有限,報名活動將採抽籤制,詳情請見臺北市坡地環境教育網(http://geoxee.taipei/)。

  • 1活動EDM
  • 2生態露營
  • 3水保小達人
  • 4攀樹體驗
  • 5夜觀探訪
  • 6露營場空中S形廊道
  • 7碧山露營場管理室一偶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78E9AF3E10A3FF9C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每日30克坚果或降抑郁风险

  科技日报北京8月9日电 (记者刘霞)西班牙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无论是酒吧里的花生,还是沙拉里的核桃,坚果可为心理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每天只需30克坚果,就足以获得抗炎功效,将抑郁症的风险降低17%。相关论文刊登于最新一期《临床营养学》杂志。

  研究人员检查了13500多名年龄介于37—73岁的英国人的数据,这些人在研究开始时没有抑郁症。研究团队记录了参与者的坚果食用量,包括无盐杏仁、腰果、开心果、腌或烤坚果和花生。参与者接受了5年时间的随访,在此期间,8%的参与者被诊断出罹患了抑郁症。分析显示,与不食用坚果的人相比,低至中度食用坚果(相当于每天30克)可降低17%的抑郁症风险。一份30克的坚果大约相当于20颗杏仁、10颗巴西坚果、15颗腰果、40颗花生或30颗开心果。

  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发现与其他生活方式和健康因素无关,坚果对大脑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论文第一作者、斯蒂利亚-拉曼恰大学的布鲁诺·比佐泽罗·佩罗尼表示,这一最新研究结果突出了食用坚果的另一个好处:将抑郁症风险降低了17%。与不食用坚果相比,经常食用低至中等数量的坚果与抑郁症的风险较低有关。由于饮食是一种可改变的生活方式,未来的长期临床试验应该评估食用坚果是否是预防成年人抑郁症的有效策略。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10/c14739-4005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