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攜手日本大島救助犬學校  強化搜救量能  延續臺日交流與合作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今日(23日)與日本大島救助犬學校再度簽署合作備忘錄,由消防局莫懷祖局長與日本大島救助犬學校大島香代表簽署,期能藉由雙方本次延續合作,強化本市災害搶救和應變能力,提升臺北市搜救隊量能,並促進臺日人道救援搜索技術之交流,同時象徵著臺灣和日本在災害應對領域的深厚合作關係。


消防局莫懷祖局長表示,本次所合作備忘錄的主要內容包括強化領犬員技術交流、提高搜救犬的搜索能力,並加強臺日之間的搜救合作,另外透過雙方犬隻來源共享,大大提升本市搜救隊戰力;此項合作不僅有助於提高臺灣搜救隊的技術水準,亦促進了臺灣和日本之間在人道救援領域的交流。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11月21日至24日辦理搜救犬技術提升訓練及測驗,並邀請基北北桃及各縣市消防局共同參與,本次更聘請大島香教官擔任I.R.O(國際搜救犬組織)考試考官,同時續簽合作備忘錄。日本籍大島香教官在1989年設立訓練犬學校,1994年開始育成災害搜救犬,2009年取得IRO(國際搜救犬組織)審查員資格;不僅具有多次國際比賽經驗,更曾於1999年來台協助921震災救援,與臺灣有深厚情誼。這次應邀來臺指導搜救隊領犬員,她一口答應,還稱:「臺日友好,能助一臂之力是應該的!」


今年的技術提升訓練吸引了來自全臺的搜救隊領犬員,共計40名領犬員參加。培訓內容包括瓦礫堆的搜救訓練,以及大島教官引進的日本馴犬觀念,讓領犬員學習如何在困難的搜救環境中引導搜救犬找到傷患。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4B154AF7C12612E6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非处方药销售数据能用于监测呼吸道疾病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通讯》21日发表了一项对英国超过20亿项交易的分析,表明非处方药的销售数据或可用于改善对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预测。这些发现表明,非处方药销售可能是人口健康的一个有用指标,可改进疾病监测,支持保健规划。

新冠疫情凸显出精准预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生成此类预测的一个困难是,许多轻症患者不会去看医生,他们的病况因而不会进入卫生系统。但患有轻症的人可能还是会因为有症状去购买非处方药,因此销售数据或可表明患病率的变化,而这是用其他办法很难检测到的。

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团队此次使用非处方药的销售数据来预测2016年到2020年间呼吸道疾病(如流感和支气管炎)的每周死亡情况。销售数据来自英国商业街零售商的交易和会员卡。所有数据都被匿名汇总,然后提供给研究者,供他们分析销售量对下级地方政府的影响。

这项分析比较了两种模型的精确度,一种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其中包括了销售数据和其他常用呼吸道疾病指标(如人口社会统计数据和天气数据),另一种模型是没有销售数据的模型。结果表明,纳入销售数据的预测更准确,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死亡率较高的时期。

要评估将销售数据纳入实时疾病监控系统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除了继续评估预测的准确性,还需要考虑到公共卫生部门获取商业销售数据的伦理影响。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2/c14739-40123478.html

“扫一扫”让你吃得明明白白

“食品标签虽然小,但关乎公众消费得安不安心、喜不喜欢、明不明白。”1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举办数字标签沙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会上表示,食品标签数字化让公众有了了解食品的新渠道,应注重数字标签的标准化引导,避免添加剂“妖魔化”等不良导向的问题出现。

“数字化是各行各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当前食品消费过程中存在安全、营养、健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望通过数字化标签方式进一步缓解。”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表示,消除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将有效减少公众因不了解产生的恐慌。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启动了数字标签的试点工作,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会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组织相关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数字标签应用研究、行业调研、产品试点等一系列工作。

数字标签让信息传递更流畅清晰

食品标签是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载体。“企业应该通过标签向消费者传递哪些信息,通则中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例如都是酸奶,如果标注“发酵乳”,表明它是以乳和乳粉为原料经菌种发酵制成,不添加其他配料,而“风味发酵乳”则可以添加糖、果蔬谷物等其他配料,因此,食品标签传递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与实物相匹配。

在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数字标签可以囊括更多信息,也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功能优化展现方式。在现场,科技日报记者扫描了某品牌方便面的数字标签,除了传统信息外,还可以点击观看冲泡视频。

据介绍,已有20余家企业的40多款产品加入了数字化标签的试点工作,包括乳制品、植物油、糖果等食品类别。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其他产品预计将在年底前陆续进入市场。通过数字标签,消费者使用“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商品更准确、全面的信息,解决传统标签篇幅受限、字小不方便等问题。

“在试点过程中,与消费者健康密切相关内容仍被强制要求在标签上标识,而像生产经营者地址等消费者关注度不高的内容则在数字标签中展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主任朱蕾介绍,数字标签为实体标签留出了更多空间,那些需要强制标识的内容就可以放大字号,更便于消费者获得关键信息。

符合当前电子化、物联网发展趋势

“食品标签承载着保障食品安全、传递食品信息等多重功能,但我国消费者对于食品标签的认知还存在不足,食品标签的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孙宝国表示,期待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进一步规范标识要求并尽快发布,更好地服务于百姓健康和行业创新发展。

据悉,正在组织修订的GB 7718也将纳入关于数字标签这一食品标准的“新载体”内容,对其应用原则、要求和展示内容进行规定,为食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监管提供规范依据。

参与沙龙的试点企业代表表示,数字标签方便维护,提高了食品企业在食品标签管理工作上的效率和准确率,也可以有效节省食品企业在标签设计、印刷、审核中的人力及物力投入,减少食品标签维护和调整成本,同时增加相关管理的时效性,帮助企业适应当前电子化、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也在全球推动物品编码载体从一维码向二维码的迁移,二维码应用能通过自动识别传输和交换信息,支持结算物流,实现监管方面的多项业务功能。”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表示,我国开展的数字标签试点工作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标签的推广应用将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需求的同时,兼顾产业生产经营和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实现食品标签管理上的“共赢”。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2/c14739-40123470.html

当心呼吸道感染恢复期症状反复

近期,“肺炎支原体感染愈后多吃白色食物”话题登上平台热搜榜。进入冬季,肺炎支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随着一些患者逐渐康复,恢复期相关话题也引发关注。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何在恢复期会出现二次感染?恢复期有哪些饮食注意事项?多久之后可以再次接种疫苗?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防止二次感染,恢复期很关键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薛新颖表示:“最近支原体肺炎二次感染的病例还挺多,尤其是小学生、初中生。大多数二次感染距离第一次感染不到一周左右。所以,即使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也要警惕二次感染的情况,防止症状复发。”

为什么这个阶段容易出现二次感染呢?

一是恢复期阶段抗体一般还未产生。“呼吸道疾病感染患者,一般是在感染1—2周后产生抗体。如果这个阶段不注意防护,接触病原体还是会再次感染。”薛新颖称。

二是恢复阶段的免疫力还较低。薛新颖表示:“症状逐渐变轻或消失,意味着免疫力在和病毒的斗争中胜出。但也不能大意,因为免疫力在这场战役中有损伤。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等,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恢复期更要留心。”

航空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芳从中医角度解释道:“生病就是正气和邪气打仗。症状减轻或消失,意味着正气的胜利。虽然正气获胜,但同时也受损,需要1—2周慢慢恢复,所以恢复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要注意的是,近期除了肺炎支原体感染,还有甲流、乙流、新冠病毒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高发。在多种病原体交织叠加的情况之下,恢复期更要做好防护,防止出现混合感染。”薛新颖表示。

“所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症状减轻或消失后也不能掉以轻心。”王芳强调,恢复期一定要好好“养一养”。

多吃“补肺”食物,避免大鱼大肉

那么,恢复期怎么养呢?“百病皆由脾胃生。恢复期是调理脾胃的关键时期。”王芳表示。

为此,恢复期一定要清淡饮食,做到少油少盐少糖。“推荐粥类、素汤面、白面馒头等易消化的食物。吃青菜尽量蒸煮或清炖。”王芳说。

王芳提醒道,恢复期饮食要避免“肥甘厚味”,也就是高热量、高糖、高油、高盐类的食物,比如红烧排骨、红烧肉。肥甘厚味易生热,增加脾胃负担。另外,也要避免寒凉食物,比如酸奶、水果等。

此外,恢复期的肺脏还比较虚弱,要多吃一些“补肺”食物。王芳解释道,中医讲“五脏对应五色”,白色食物正好对应肺脏。建议恢复期多吃清肺补肺的白色食物,如百合、藕、白萝卜、梨、马蹄、甘蔗等。要注意的是,鸡肉、鱼肉、牛奶也是白色,但属于中医上的“肥甘厚味”,恢复期要避免吃。

“过了恢复期之后可以正常饮食,但要循序渐进。”王芳表示,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不咳嗽不发烧了,马上给孩子吃大鱼大肉,甚至给甜食解馋,结果导致孩子咳嗽反复。这就是中医讲的“食复”现象——大病愈后,因饮食失节而致疾病复发。所以,恢复期一定要“管住嘴”。

针对处于恢复期的人群,薛新颖建议: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要戴好口罩,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多通风;要早睡早起,充分休息,清淡饮食,提升免疫力。

“完全恢复后,建议及时接种疫苗。”薛新颖补充道,“支原体肺炎没有专门的疫苗。既往研究提示,感染流感后产生的抗体一般持续3个月至半年。所以,在流感痊愈大概3个月至半年后,可再次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感染6—9个月后,可以再次接种肺炎疫苗。”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2/c14739-40123468.html

西湖愛樂賞析講座:歐洲民謠之旅

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將於11月25日(週六)下午2時辦理「歐洲民謠之旅」講座,邀請金革唱片音樂總監林伯杰老師,帶您乘著民謠的翅膀一起去旅行。


英國的「綠袖子」描述的是誰?蘇格蘭的「我的邦尼」是在想念誰?拿坡里的「歸來吧,蘇瀾多」又是誰?德國的「羅蕾萊」原來只是礁石?眾所熟悉的「兩隻老虎」與「小星星」原本是在唱什麼?自從人類有了感情,地上便有了歌聲,民謠是先民生活的藝術菁華,題材囊括了工作、娛樂、節慶等各種面向,忠實地反映著這塊土地的人文,呈現著這個民族的特性。本場西湖愛樂賞析講座,將由音樂達人林伯杰擔任音樂嚮導,帶領我們乘著民謠的翅膀一起去追尋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內容豐富精彩,歡迎相約到場參加!


詳細活動內容可電洽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電話:02-27973183)或上臺北市立圖書館網站(https://tpml.gov.taipei)查詢。

  • 西湖愛樂賞析講座:歐洲民謠之旅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BDB939184ABEFCB3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张蕾)生态环境部20日公布的2022年中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2.5%提升至2022年的18.8%——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平均每100个15~69岁的居民中,有18人具备基本环境健康素养。4年时间,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提升50.4%,超额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2022年提升至15%及以上”的目标要求。

   环境健康素养指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一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较快。2022年,15~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69岁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6%、34.2%、25.3%、14.9%、9.1%和7.8%,是2018年的3.2倍、1.9倍、1.5倍、1.3倍、1.6倍和1.5倍。在环境健康分类素养中,基本知识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依然偏低,基本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提升缓慢。2022年,居民环境健康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的素养水平分别为36.1%、14.1%和25.7%,是2018年的1.4倍、2.4倍和1.0倍。总体上,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上升趋势。

   2022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印发《2022年全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总体实施方案》,监测内容涉及环境健康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三个方面。本次监测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的752个行政村/居委会15~69岁常住居民53210人作为监测对象,获得有效问卷50983份。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逐步健全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评估系统,持续完善国家级代表性监测网络,推动建设省级代表性监测网络。同时,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体部署,定期监测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按程序发布监测信息,促进监测结果的应用,为评价、完善素养提升行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1/c14739-40122667.html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警惕呼吸道疾病三大认识误区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些人感染呼吸道疾病后,选择居家观察,等待疾病自愈。其中有哪些认识误区,应该注意些什么?

“近期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研究员李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这些呼吸道感染病的病原体不同,但它们早期症状差别不明显,都以发热、咽痛、流涕、咳嗽等为主。

有人认为,出现发热、咽痛、流涕、咳嗽等与感冒差不多的症状后,为避免交叉感染,等待自愈即可,没必要第一时间去医院。

李辉表示,对于年轻、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群,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可以先在家观察3—5天,同时注意多休息、饮食清淡、多喝水、避免劳累,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就会自行缓解。

“虽然多数呼吸道疾病对年轻的健康人群来说可以自愈,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患者持续高热不退,咳嗽不缓解,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等情况,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完善血常规、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有无进展为肺炎。必要时完善呼吸道病原学检查,尽快接受针对性治疗。”李辉强调。

而对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尽快确诊感染病原体类型,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因为这部分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出现危重症的概率相对偏高。为避免交叉感染,去医院就诊时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李辉说。

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可否自行购药服用?

“如果是吃常规的退烧、止咳类药物,问题不大。但服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类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李辉解释道,“一是医生会权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日常服用的一些药物,可能与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不良反应。二是对于一些药物的适应证及适用人群,非医学人士很难通过简单看药品说明书掌握,自行服用会带来药物误服乱用风险。”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日前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建议大家在确认病原体以后再用药,而不是靠猜想滥用药。

针对部分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的做法,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这种做法不可取。她解释道,阿奇霉素对病毒感染无效,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病毒感染是不合理的。另外,孩子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滥用药物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有可能造成脏器损害等。家长要在医生或者药师指导下给孩子规范用药。

近期,有家长在社交媒体分享在家给孩子做雾化治疗的经验。这种居家做雾化的操作可行吗?

李辉认为,居家应用雾化类药物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他说:“这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患者难以自行判断是否适合雾化,有些人气道敏感,居家雾化某些化痰药可能会刺激气道发生痉挛,造成呼吸困难,而这种情况在家很难及时处理;二是难以自行判断合适用药类型,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常用雾化药物包括化痰药物、支气管扩张剂、雾化激素等类型;三是雾化装置清洗消毒不到位,存在导致继发细菌感染等的风险,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0/c14739-4012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