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一些国家多措并举减少食物浪费(国际视点)

  食物浪费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浪费和损耗约13亿吨粮食,约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3。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粮食浪费减半、减少生产和供应环节的粮食损失的目标。为遏制食物浪费,一些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措施,通过立法、宣传、技术创新等手段,积极倡导节约环保理念,切实减少从“田间”到“餐桌”的食物损耗,推进反餐饮浪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巴西——

  促进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损耗

  巴西农业研究公司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82%的受访者承认今年7月期间曾丢弃浪费过食物,巴西每个三口之家平均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约为1630雷亚尔(1美元约合5雷亚尔)。巴西智库瓦加斯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巴西人每年因超量购买而扔掉的食物超过40公斤。

  为减少食物浪费,倡导绿色节约风尚,巴西政府推出了多项举措。此前颁布的《减少食品损失和浪费跨部门战略》旨在通过综合性跨部门管理,预防和减少食品损失和浪费,包括研究分析食物浪费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巴西政府还专门设立“全国食品损失和浪费宣传周”,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减少食品浪费的认识,鼓励商家开展优惠活动及时消化库存。

  巴西有相当一部分食物在生产处理环节被损耗。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巴西生产的约2.45亿吨大米、玉米、大豆和小麦中,有近3700万吨在收获、储存、运输和加工的过程中被浪费。巴西为此积极支持相关环节的技术创新。

  巴西食品技术研究中心是该国较早开展食品加工及保存方法改进、减少食物浪费的研究机构。该机构通过改进包装技术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繁殖,进而延长食品保质期。一些冷链物流公司则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控冷链系统并通过联网传感器在温度超出预期时发出警报,确保冷冻食品得到妥善储存。还有一些初创公司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无人机收集到的图像分析,让生产者精准施用农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粮食损失、提高生产力。

  在圣保罗州,一家名为“看不见的食物”的初创企业推出应用程序,旨在将剩余食品与位置最近的潜在接受对象实现对接。该企业创始人丹妮拉·莱特表示:“我们通过这一平台建立起合适的捐赠与接受机制,可以精准找到真正需要食物的群体,在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缓解饥饿问题,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阿联酋——

  食品银行牵头,有效处理剩余食物

  近期,阿联酋食品银行发布《2023年至2027年食物盈余分配战略》,计划到2027年前减少30%的食物浪费,力争到2030年将这一数字提升至50%。新战略明确提出,加强与当地农户、食品行业、餐馆、酒店等合作,鼓励人们以捐赠方式处理盈余食物以减少浪费,并将定期进行相关评估。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慈善机构,创建于2017年的阿联酋食品银行成立至今已累计分发超过5000万份食物,与超过200家餐馆、超市和酒店建立伙伴关系,并与沙特、埃及、苏丹和科威特等国的食品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新战略,阿联酋食品银行将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学校、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等不断提高对食物浪费的关注度,推动相关机构充分利用剩余食物。“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食物浪费的控制问题。未来将继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剩余食物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阿联酋食品银行董事会副主席达乌德·哈吉里表示。

  随着外卖业务兴起,阿联酋食品银行加强与各大外卖平台的联系合作。外卖平台可通过内部网络与合作商家完成对接工作,通知其捐赠剩余食品,提供给有需要的群体。这项工作还被纳入社会责任和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以提高商家参与节约食物行动的积极性。“这是双赢的合作。参与解决食物浪费的全球行动意义重大。”一家外卖平台负责人阿尼斯·哈布表示。

  阿联酋政府、私营部门和社区等共同行动,发起各类减少食品浪费号召,倡导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消费行为。今年3月,阿联酋有关部门出版了《食堂和自助餐厅实用指南》,通过开展节约食物科普宣传、餐厅直观展示餐食分量等方式,指导餐饮从业者和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

  “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减少食物浪费的进程会更加系统化和可持续。”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部长玛丽亚姆·穆海里表示,减少食物浪费需要多方合作、久久为功。“今年是阿联酋可持续发展年,我们正努力采取行动。”

  德国——

  成立专门工作组,多方参与行动计划

  不久前,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与14家批发及零售企业代表签署了《反对浪费粮食协议》,承诺到2030年减少50%的食物浪费,并承诺在与供应商、消费者、食物再分配组织等各方对接中切实减少食物浪费。协议对季节性剩余食品的再分配、控制临近保质期食品价格、食品行业员工再培训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和消费者保护部的统计,截至2020年,德国每年粮食浪费量约1100万吨。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如果私人家庭的粮食浪费量减少50%,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减少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为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德国成立了由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在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欧盟《废物框架指令》等多个框架下,定期研究制定应对食物浪费的报告。德国还设立了多部门对话论坛,制定了减少食物浪费的具体措施和精确到部门的目标,包括初级生产和加工对话论坛、批发和零售商对话论坛、避免餐饮业食物浪费对话论坛、私人家庭对话论坛等。这些论坛每年定期举办会议,就相关措施和进展沟通协调。

  德国一些企业、民间组织等也积极倡导减少食物浪费理念与行动。德国有超过960家食品银行集中收购食品生产或零售商准备处理掉的剩余食品并进行免费发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Too Good To Go与多家酒店、餐厅、超市等达成合作协议,消费者可查看是否有商家出售当天的剩余食品,并以较为合适的价格购入。

  针对航空业的食物浪费问题,德国汉莎航空专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计算与监测。目前正在研发的食品探测器,能够对每次飞行后回收的餐饮托盘进行拍照,并通过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识别出未被吃完的餐食成分、剩余食品重量等,从而清楚了解每次航班的食物浪费量,这有助于航空公司根据不同航线的具体需求和偏好定制餐食。据估计,这一智能方案有助于节省5%—10%的航班食品,并有望于2024年投入使用。

  (本报里约热内卢、迪拜、柏林11月27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8日 14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8/c14739-40127044.html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加强对美容机构监管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百姓关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护肤品、美妆产品、美容仪等也逐渐成为热销商品。不过,美容消费在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

  有网友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上反映,自己在线下专柜购买了某品牌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使用两天后,面部出现大面积发炎,但商家拒绝退货退款,更拒绝赔偿,“商家认为是我皮肤过敏的问题,不承认是产品质量问题。”

  这名网友的遭遇并非个例。每个人的皮肤特性不同,护肤品使用效果也不一样。有的消费者购买护肤美妆等产品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问题,但如果想要退货或者赔偿,消费者又很难证明皮肤问题与护肤品质量问题直接相关,因此常常陷入维权难的境地。

  美容仪也是近年来消费排行榜上的“常客”。但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仪器质量不过关、使用效果不显著、加价换代等问题。辽宁辽阳市的王女士在网络平台购买了某款热销美容仪,结果,产品很快出现无法充电的情况,在换货后仍然无法正常使用。

  还有消费者遭遇了加价换代的“陷阱”。据安徽合肥市的赵女士反映,她去年在某品牌自营店购买了一款美容仪,使用后面部出现不适。商家告知可以退回原机器,加价换最新的“大师版”。但赵女士发现,“大师版”在其他网络平台的价格远低于自己购买的价格。“我与商家多次沟通,对方始终不肯退货,直到最后,商家说已经过了退货时间,也不再提供售后服务。”赵女士说。

  一些美容机构的预付式消费则充满诱导性,产品标价不透明、先付款再体验等规则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刘美(化名)曾在一家美容院购买了近6万元的祛痘服务。“店员最开始跟我说长期使用肯定能治好痘痘。但我做了近3年,发现祛痘效果并不显著。没想到,店员又说,可以补偿我代金券,还让我继续充值消费。”刘美说。

  还有的商家使用多种销售话术,诱导顾客消费。四川成都市的胡女士在美容院工作人员的诱导下,购买了约4万元的美容服务,由于金额较高,胡女士以贷款形式签下合同。没过多久,胡女士觉得价格难以承受,想要退款,虽然还没有使用任何美容产品,商家却要求她支付大额违约金。

  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王成元提示:消费者要选择正规、口碑好的美容机构,不要轻信一些美容机构的宣传广告;消费前要查验确认机构的营业执照以及相关资质证明等;对美容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应进行认真评估。“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药监部门的官方网站,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生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等。”王成元说。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丽华表示,消费者在消费前应明确自己所做项目、如何收费、缴费方式等,约定好要做的项目内容、收费价格、预期达成的效果、违约责任等。同时,在购买护肤产品、办理美容卡、接受美容服务时,应向商家索要购物凭证或者消费凭证,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提供相关证据,不利于后期维权。“如果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消费者可以拿着相关证据,向消费者协会反映,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朱丽华说。

  广东深圳市读者袁文良建议,应出台详细具体的行业规范,严格美容机构准入条件,明确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划出美容行业的经营红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美容服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协调机制和重大案件会商机制,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相关网络平台也应当承担起责任,明示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政策,畅通投诉、举报维权渠道,督促相关经营者承担法定义务和责任,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当前美容市场的消费陷阱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消费者要特别警惕拉客宰客、“三无”产品、不明码标价、无资质经营、会员卡欺诈等消费陷阱。美容消费要充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谨慎对待“美容贷”,不要选择超过自己还款能力的贷款产品。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7日 07 版)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7/c14739-40126182.html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被心梗“盯上”的年轻人应引起重视

《2023职场青年健康状况图鉴》发布:被心梗“盯上”的年轻人应引起重视

每年运动频次低于5次的受访职场青年超10%,还有超半数受访者饱受失眠、脱发、颈椎病等困扰,这是近日发布的《2023职场青年健康状况图鉴》(以下简称“健康状况图鉴”)所展示的现实。这份健康状况图鉴还显示,久坐、加班、熬夜是不少职场青年的工作“三件套”。

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职场青年身体健康。此前,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曾表示,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抛开一些猝死的个案不谈,我们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发病年龄有下降的趋势”。

关于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原因,胡盛寿解释,近些年来我国居民膳食中,全谷物和豆类的比例持续下降,而脂肪摄入和供能占比不断上升。此外,健康状况图鉴所反映的锻炼整体不足、久坐时间长、精神压力大和睡眠不足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原因。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医生姚尧告诉记者,在他接诊的患者中,患有心梗的年轻人并不少见,而心梗又是引发猝死的一大诱因。

近日,我国北方地区气温骤降。有数据显示,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2%。姚尧解释,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增加心梗风险。

除心梗外,中风也应引起年轻人的重视。日前,微博话题#第一批90后已成为中风高发人群#登上热搜。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9部门印发的《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指出,要积极引导30岁及以上公民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压检测,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到2030年,我国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目前,已有不少90后超过30岁,他们已成为高血压的重点防控人群。

在健康状况图鉴发布现场,姚尧表示,年轻人如果有晕厥、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腹痛、肢体无力等突发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6/c14739-40125935.html

9批集采共覆盖374种药品 挤压药价“水分”更多惠及百姓

  9批集采共覆盖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

  挤压药价“水分”更多惠及百姓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近期公布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果。此次集采有41种药品采购成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预计每年可节约药费182亿元。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4年3月份用上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共有266个产品中选,其中包含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伏格列波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雷贝拉唑等常用药品。同时也包括抗肿瘤用药及5种短缺药品和急抢救药品。“药品集采覆盖面越来越广,将更有利于医院用药选择,更多惠及百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说。

  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开展9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例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于今年5月份专利到期后及时纳入集采,每粒(25mg)从平均约200元降至15元,患者每月可节约药费约3880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雷贝拉唑口服常释剂型等3个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价格明显降低。专家表示,集采常态化开展并挤压虚高的药品价格水分,旨在让消费者长期使用优质优价药品,直接感受到政策红利。

  据了解,本次集采在规则上有显著变化,即中选药品采购周期为4年,这是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以来最长的药品采购周期。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路云介绍,如果采购周期较短,可能出现企业生产安排不合理而导致药品断供等问题。为保证临床供应稳定,今年将集采采购期由过去的2年至3年,延长至4年。“采购周期的延长既让医院有较稳定的预期,也有利于企业根据全国使用量等情况,制定长期发展策略,合理安排生产周期。”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为重点关注“国家重点监控品种”。根据规定,重点监控品种可按临床实际报量,不设下限。在第九批集采中,部分重点监控品种的带量比例将被减少20%。此次集采的重点监控品种包括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等。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解释,重点监控目录是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这些药品如果一味追求完成集采任务量,则可能出现不合理使用的风险。

  为防止企业“围标”,本次集采还进一步优化创新淘汰规则。集采首次提出企业可组成联合体进行申报,这意味着尽管中选的企业只是关联企业当中的一家,但是联合体中的企业都可供应共享地区。而对于投诉举报其他申报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存在合谋、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并能提供实质性证据材料的企业,在同品种申报企业“单位可比价”相同时优先。这些规则既有效控制了不同中选企业之间过大的价格差异,也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投标行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将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450个。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扩面提质,同时在地方层面,也将重点对国家组织集采以外的部分药品开展省际联盟采购。(经济日报)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6/c14739-40125932.html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药品耗材集采严重失信企业将被禁入或约束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彭韵佳)国家医保局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工作的通知》,明确拓展价格招采信用评价的评定结果应用,在组织国家集采和省际联盟采购设置招采规则时,医保部门应充分考虑评定结果因素,对“特别严重”及“严重”失信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禁入或约束。

  通知明确,要强化信用评价与价格治理的协同联动,在某个省份确定失信产品价格虚高空间后,应及时通知其他省份予以关注。

  此外,各省级医保部门和医药集采机构均应在本单位门户网站醒目位置设置专栏,自2024年一季度起,向社会动态公告“特别严重”“严重”“中等”“一般”失信评定结果,国家医保局门户网站相关专栏将按季度公开有关情况。

  根据通知,要压实药品耗材生产企业公平合法诚信经营、维护正常价格秩序的第一责任,对案源已明确具体产品的评级处置,必须穿透到该产品的生产企业;对案源未明确具体产品的,应通过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举证追溯至具体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仅对配送企业进行处置,无法穿透至生产企业,以及按规定不纳入价格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案源,处置意见需经省级医保局复核同意后办结。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5/c14739-40125705.html

全球医疗行业聚焦数字化创新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疗器械设备展,参观者在科曼医疗展位咨询洽谈。
  新华社记者 张 帆摄

  杜塞尔多夫国际医疗器械设备展(以下简称“杜塞尔多夫医疗展”)日前在德国举行。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余家医疗相关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参展企业1458家,成为参展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主办方表示,中国企业携各类创新产品亮相,展示了中国医疗企业的前沿技术,为全球医疗市场提供了全方位、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杜塞尔多夫医疗展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医疗设备展,本届展会系统展示了医疗器械设备、实验室分析诊断、电子医疗、医用耗材、理疗矫形五大细分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董事总经理艾哈德·维恩坎普介绍,为期4天的展会共吸引观众8.3万人次,其中3/4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创下近年来新高。

  展会上,多家中国企业跻身中心展区。在9号馆,科曼医疗展台的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吸引了不少采购商关注,首次展示的易智联系统也受到关注。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设备物联、数据互通以及远程医疗正成为各国医院的发展重点之一。易智联系统可用于医院内部监护数据共享、多平台浏览、系统互联互通等业务。

  在理邦展台,便携式彩超Acclarix AX9首次亮相。展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产品采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影像技术,以3D效果呈现检测信息,使图像效果更加真实、流畅、具有层次感。

  深圳市在展会上专门搭建了有统一标识的“魅力深圳”联合展区。据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介绍,共有200余家深圳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心电、血氧、超声、监护等多类型、高性能医疗产品。

  展会主办方发布的公告显示,近年来医疗行业数字化步伐显著加快,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电子病历和大数据等正推动行业发展。

  在展会现场,多家参展企业都展示了机器人辅助超声检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最新解决方案。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可穿戴设备,可用于帮助诊断和监测神经系统疾病。项目负责人费赛尔介绍,该设备能够监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变化并进行分析,相比耗时两年半到3年的传统方法,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诊断只需约9个月,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展会期间还举办了200多场医疗论坛和讲座。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安·斯纳表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传播医疗信息的新途径。但在涉及健康问题时,须谨慎对待。斯纳表示,目前正在牵头探索更好的指标和衡量标准,以更准确地评估网络视频上的医疗信息质量。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5/c14739-40125639.html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中消协报告显示:追求“性价比”成消费新趋势

   本报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王海磬)中国消费者协会22日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要手段,而追求“性价比”则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

   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数据显示,“双11”期间,天猫、京东用户数量、订单量、成交总额均呈增长态势,电商平台促销手段不断创新,更加注重简化规则、强化服务;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直播和低价成为今年“双11”消费者热议话题,除优惠价格争议、假冒伪劣、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外,价格垄断、软件开屏广告等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

   监测期间,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总体趋势波动上升,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和商家应认识到,规则简化不等于无规则,先提价再降价套路要不得,二次降价的朝令夕改也会伤及消费者感情和品牌形象,希望平台和商家遵循市场规律和契约精神,坚持合法合规,制定优惠政策,挖掘消费者需求,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获取消费者青睐。



source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24/c14739-4012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