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亻厓个房間》成果展登場! 走進橘紅房間,品味客家女性的多元篇章

  


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多了一座充滿故事的橘紅房間!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推出「2024臺北客莊音樂影像故事」成果展,以「亻厓个房間」為主題,深入呈現客家女性的生命故事與多元面貌,也總結一年來的創作成果,邀請市民朋友即日起一同探索這座充滿客家女性生命力的房間。

  

《亻厓个房間》成果展即日起至明年6月底,在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一樓展出。本次展覽內容豐富多元,包含音樂創作者與受訪者的田野調查及創作歷程,並首度公開工作坊學員的學習成果,搭配音樂會的精彩照片,帶領觀眾漫步橘紅房間,細細品味客家女性跨越時代的變與不變,也重新審視自己與客家、文化、性別之間的交織與疊加。

  

展覽中特別呈現表演工作坊成果紀錄,由「小劇場學校」專業老師帶領學員,透過即興表演、劇場繪畫、表演創作、認識自我、讀劇等課程,將學習轉化為充滿趣味與創造力的精采演出,開創了臺北客家藝文展演嶄新可能性。

  

除此之外,展覽亮點還包括多位具代表性的客家女性生命故事,包括文學作家方梓、張郅忻、咖啡杯測師劉玉嬌、廣播主持人宋菁玲、劇場編導徐堰鈴、「未來親子」品牌長劉冠吟與社會工作者羅靖茹等。她們真摯動人的生命故事,透過金曲音樂創作者米莎(溫尹嫦)、羅思容、邱淑蟬、吉那(楊淑喻)的巧妙轉譯,化為一首首動人心弦的客家流行音樂作品。

  

展覽更融入LGBTQ+議題,透過新聞工作者鄒宗翰的生命經驗,傳達理解與包容多元性別文化的重要性,展現臺北市在藝文、性別與族群領域的進步與包容。

  

臺北市客委會誠摯邀請市民朋友走進橘紅色的《亻厓个房間》,在音樂與故事的交織中,感受客家女性的堅韌力量,發現都會客家的文化底蘊,也重新反思自己與客家、與文化、與性別的交織和疊加。詳情請至臺北市客委會官網或「臺北客家」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 S__21987461_0
  • S__21987454_0
  • S__21987456_0
  • S__21987457_0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472D0392D6045502

走失老嫗奇蹟度過濕寒夜 文一警首次登頂即刻救援

日前,臺北市文山區鵝角格山的一起緊急救援事件,讓人感動且驚險。有一名失智老嫗不明原因走上山,獨自在寒冷且下雨的山頂度過了一晚,最終被山友發現並報警。警方與消防救護隊員克服艱難險阻,並獲得義消的支援,協力成功將老嫗救出並送往醫院,奇蹟般生還。


文山第一分局指南派出所副所長沈約翰及警員蔡渲棋,日前接獲報案,稱鵝角格山上有一名需待救援老嫗,深怕錯失救援黃金期,立即決定攀登山頂。經過艱難的30分鐘跋涉後,沈員眼尖馬上認出該老嫗即是日前他轄協尋之失蹤人口,隨即通知轄區派出所聯絡老嫗家屬。據了解老嫗被發現時全身癱軟,體力透支且有失溫狀況,所幸山友暖心給予鹽糖及飲水並先用雨衣將其覆蓋保暖,等待救護人員到場的當下,蔡員頻頻呼喊老嫗,使其能保持清醒,擔心其若進入深度睡眠可能無法再醒來。


嗣經救護隊員趕到,因老嫗全身無力,無法以背負方式下山,警方與救護隊員評估決定將其放上擔架,以人力抬下山。由於山路崎嶇,雨水加劇了行走的難度,在警方與救護人員艱難地協力下搬運救護器材並抬著老嫗下山,沿途拉著登山的輔助繩,步步為營,幸虧過程中貓空山區著名餐廳阿義師及許多店家年輕老闆,皆是義消隊員,聽聞有山友受困,隨即趕赴現場加入援助,與警消共同努力,將老嫗安全運送至山腳。


救援行動經過近一小時的艱難搬運,終於順利將老嫗成功安全送往醫院,家屬對於警消這次救援合作表示高度讚揚,並感謝當地義消的積極、熱心協助,強調這樣的救援行動不僅需要專業的合作,還要有社區民眾的熱情支持。


文山第一分局呼籲,近期氣溫下降天氣寒冷,民眾家中如有失智長者,務必留意其動向,勿讓其單獨行動,倘走失未及時救助,後果難以想像。如民眾家有長者易走失,建議向社會局申請愛心手鍊,萬一走失,可撥打110請警方協助,讓警方能更順利、迅速找到長者並安全護送返家,避免發生意外。

  • 執勤員警合影.JPG
  • 搭設繩索運送.JPG
  • 過程中山路顛簸難行.JPG
  • 警消共同運送老嫗下山.JPG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457FAE6DD044660E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北市青年局舉辦國際青年市政對話工作坊 探索青年國際認同與智慧城市議題

「2024國際青年市政對話工作坊」15日在臺北市政府青年局登場,邀請Vpon威朋創辦人暨執行長吳詣泓進行分享,吸引來自台灣、波蘭、匈牙利、西班牙、印尼、印度、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等20多個不同國家青年共同參與,臺北市政府副秘書長俞振華也親臨現場以表支持。工作坊聚焦如何提升臺北青年在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力與國際認同感,同時探討智慧城市的發展與未來挑戰。青年局希望透過此活動,促進青年交流與學習,也期待透過多元對話,為青年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本活動共分兩場,上午場次以「臺北在地世界青年國際自我認同感」為主題,以職場青年為主要參與對象。臺北市青年局副局長董晉曄致詞時表示,在全球化的時代,強化國際自我認同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必要。董晉曄副局長強調,臺北作為一座融合文化與創新的城市,具備優越的條件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青年。他期望與會者在工作坊中深入交流,結合在地優勢與國際機會,找到能實現國際認同感的具體策略,並以創新的視角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為城市帶來更多元化與實質性的發展方向。


下午場次則以「世界青年的臺北智慧城市體驗」為討論焦點,以國內外學生為參與對象,邀請Vpon威朋創辦人暨執行長吳詣泓進行分享AI議題,並展開深入的分組討論。臺北市俞振華副秘書長也親臨現場參與交流,他在致詞中提到,臺北市一直致力於推動智慧城市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例如像是1999市民熱線導入AI技術應用,讓市民問題更快得到解決。他指出,青年局透過此次活動,臺北市政府希望啟發青年探索在AI時代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並透過國際合作與跨文化學習,打造一座共融的未來城市。在活動討論中,青年們也表達了對AI時代的疑慮,認為AI可能取代部分人力,但無法取代人類特有的溫度與情感。


整場工作坊除了深入探討青年與智慧城市的多重議題,亦為青年提供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寶貴機會,未來會將這些青年的具體意見提至青諮會平台,讓青年聲音被市府聽見,青年局也將持續協助青年進行國際接軌,結合創新思維與國際視野,讓臺北不僅成為智慧城市的典範,更成為國際青年賦能的領航者。


資料詳洽:國際發展科 周偉捷 02-2351-4078 #1210 

聯絡人:蔡畹鎣 02-2351-4078 #1201

  • 小組進行討論
  • 小組進行討論
  • 工作坊大合照
  • 工作坊大合照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777D2ED214197BEC

領鉅款稱聘金驚喜 年前大安警守護民眾荷包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安分局羅斯福路派出所警員歐磊、蔣政儒於113年12月12日9時執行巡邏勤務時,經轄內中國信託銀行行員通報,一對中年夫妻欲領取新臺幣100萬元鉅款但理由不明,遂前往關心查處。

警方到場了解後,夫婦二人稱領錢為兒子娶媳婦所用,這100萬元是給兒子的聘金,為贈與兒子的驚喜要求警方保密,警方現場分享及分析詐騙相關訊息,二人堅稱無遭騙情事並執意提款,態度堅決拒絕警方協助聯繫家人,警方察覺有異恐有隱情,因現場無法查證其說詞,遂先派遣便衣員警跟隨二人返家,確保提領之款項不會交予詐騙集團,並立即使用戶役政系統查詢連繫夫婦之子,發現並無娶親一事,遂派遣警力立即前往二人住處,再度力阻告知遭詐一事,並請其子電話聯繫父母協同勸阻,二人始知遭詐,因款項已提領出,警方現場陪同雙方返回銀行將新臺幣100萬元再度存入銀行,並再次告知相關詐騙訊息及手法,二人非常感謝警方及銀行機警協助,警方及時攔阻匯款,於農曆年前成功守護民眾荷包。

大安分局呼籲民眾,如遇有介紹投資要求匯款,一定謹記防詐三要訣:「一聽、二掛、三查證」,提高防詐警覺,反覆查詢確認;多一分警惕、少一分損失。

  • 羅斯福路派出所警員歐磊、蔣政儒.JPG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04DC69A27403EC06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三層崎花海蓄勢待發 地景藝術換裝迎新年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新聞稿

發稿單位:陽明山公園管理所

發稿日期:113年12月15日

新聞聯絡人:劉玉華

 業務聯絡人:陳彥材

聯絡電話:28832130#201

 

三層崎花海蓄勢待發 地景藝術換裝迎新年

    

一進入到三層崎公園,眼前除了美麗的時令花卉及翠綠的山景致,更是一下就被兩座美麗的地景藝術所吸引。而這兩座地景藝術是公園處於2022年邀請地景藝術家撒部.噶照老師為花海所量身打造,分別取名為「土地的愛」及「循環力量」,以雙邊弧線勾勒出愛心造型,下方設置鞦韆,映襯著後方的紅色花海,營造童話般的浪漫氛圍,為花海增添新色,網美熱拍景點,創造出不少佳話。為迎接明年度的三層崎花海盛況,公園處近日將「循環力量」重新纏繞彩布,賦予新的色彩,即將於114年度花展中重披繽紛夢幻的新衣,再次於花海中展現新的風華。

 

       公園處藍舒凢表示,北投社三層崎公園有幸邀請撒部.噶照老師參與地景創作。撒部.噶照老師是來自花蓮,從事創作十餘年,以漂流木雕塑為起手式,跨足多元媒材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風格呈現海洋波浪的線性流動感,同時紮實的結構與細緻的紋理,蘊含深深的土地情感,將母體文化給他的滋養轉化為當代的符號,且作品屢屢獲獎,從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開始,撒部連年參與各地藝術節,源源不絕的創意與創作實踐,每一年都有精彩的大型地景裝置作品發表,是最活躍的東海岸當代藝術家之一。

 

       陽明所主任陳彥材表示,在創作之初,是對北投三層崎具資深導覽經驗的呂理昌老師,帶領藝術團隊重探平埔原民舊社古道、解說北投社域採硫行跡及遇見北投八景等導覽,藉由古道串連起三層崎周圍的產業興衰及當初原住民與北投社淵源等,導覽家與藝術家藉此產生出共鳴。三層崎過去盛產「陶」,而陶的原料就是高嶺土(俗稱:北投土),撒部老師將結合在地的高嶺土融合到作品之中,創作取自在地素材,更親近這片土地,增加與三層崎公園的連結。裝置藝術合成「土地的愛」及「循環力量」,像是種子落於土地發芽,吸收水份與養份成長茁壯。就像這片土地重新翻整,賦予新的面貌,結合在地豐富的人文與生態,與民眾更多的互動,成為富饒之地。

 

    北投社三層崎正邁向第6年,花海目前正在精心釀造中,也將有一系列的活動安排,2025年花海仍然可以看見大冠鷲瀟灑的身影,還有「循環力量」由撒部.噶照老師親自拆解後,重新加入新的元素水珠編織完成,就像清晨的露水滋養種子新生,賦予嶄新的生命及力量。屆時想了解更多三層崎花海資訊,可按讚追蹤獲得最新資訊「公園新花樣」臉書粉絲專頁,也可上「花IN台北」網頁查詢。

 

  • 圖1. 「循環力量」地景藝術 由撒部.噶照老師親自拆解原有繃布
  • 圖2. 由撒部.噶照老師親自重新編織
  • 圖3. 重新加入新的元素水珠編織完成
  • 圖4. 「循環力量」嶄新的新風貌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8DE1D308CD629FA7

「士子如林:八芝蘭的故事」特展,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邀你一同認識臺北士林的在地故事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

業務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教育科 林侑融科長  (02)2720-8889轉6374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張欽鵬主任  0937-760-300

新聞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秘書室   余品瑩督學  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31215日】

【主題:「士子如林:八芝蘭的故事」特展,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邀你一同認識臺北士林的在地故事】

【臺北報導】為了讓大小朋友對士林區的在地文化有更深的認識,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與老松國小自即日起至114年1月5日止,舉辦「士子如林:八芝蘭的故事」特展。這是一場適合學童與家長,可共同觀賞、寓教於樂的展覽,歡迎有興趣的大小朋友來鄉土中心二樓特展室參觀。


/001/Upload/342/relpic/10162/9324602/5f9c9bf0-a627-4628-9ec4-1ccee9a50571.jpg

老松國小學童參觀展覽


  中心主任張欽鵬表示,士林舊名「八芝蘭」,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毛少翁社的活動範圍,清領時期開始,先民自中國福建漳州及泉州兩地來到此地開墾,並以「士林平原」為核心,逐漸成為周邊聚落重要的商貿中心,至日治時期亦為當地重要的行政中心,至今留下了許多歷史古蹟與傳說故事。


  今年適逢臺北建城140週年(1884-2024),為讓民眾更認識臺北在地的史蹟文化,本次特展特別邀請「士林庄文史工作室」簡有慶老師共同策畫、蒐集士林地區之過往今昔及在地文史資料,並以地圖、照片、史料、生活器物、影音等展品呈現,不僅讓大家看見士林的生活空間故事,更可啟發學童積極認識家鄉文化,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懷。本次展覽共規劃有:八芝蘭與士林八景、清代文人的諧音梗:「士林」地名的由來、士林最老的「芝蘭街」、士林三大廟介紹、士林VS艋舺:清代漳泉械鬥的故事、六氏先生與士林國小、芝山岩上的石佛、「天母」跟外國人有關的地名、「士林的百年老店」等展區介紹。


/001/Upload/342/relpic/10162/9324602/7d5e949c-f0ad-4684-9396-61f0ed9ced44.jpg

▲策展人簡有慶老師為參觀民眾進行現場導賞


  策展人簡有慶老師表示,士林地名的由來,一般都是說因為清代當地讀書人甚多,文風鼎盛,因此被說是「士子如林」。然而,在士林慈諴宮內,日治昭和12年(1927)的〈士林慈諴宮神農宮兩廟改修誌〉中提到:「……安政六年己未,先民卜地下樹林開拓新街,稱霞樹林,後更美其名曰士林……」,意思即是現在士林的新街一帶,舊稱「霞樹林」,後來改為較典雅的稱呼--「士林」。原來在清代士林的讀書人,認識在朝為官的朋友,或是自身當官者,發現北京話的「下『樹林』」跟閩南話的「士林」發音相近,因此才將下樹林一帶稱為士林。日本治臺後,才將八芝蘭改稱為士林。


  現場展示的臺北四國八十八番石佛香爐,香爐上刻有大正十四年等字樣,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日本四國島上,與弘法大師(774~835)生前修行相關的八十八間佛寺,將其供奉主祀之佛祖或菩薩像,雕刻成半立體的船型光背石佛雕像,設置在臺北市區、圓山、芝山岩、陽明山、竹子湖、北投等地,以代表四國的八十八座佛寺。讓無法前往日本朝聖的信徒,透過參拜這些石佛,來獲得相同的祈願。


  此外,由士林神農宮原建於康熙48年(1709)提供之三界公爐,為祭祀三官大帝之香爐,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共有三座,分別典藏於神農宮、慈諴宮、惠濟宮,可作為見證士林三大廟聯合管理時期的歷史文物。除此之外,也展出士林百年店家歷史物件,例如:製作知名「士林刀」又名「八芝蘭刀」的郭合記,於同治9年(1870)獨創「茄柄竹葉刀」,源自造型刀面像竹葉、刀柄像茄子而得名。此刀面可折疊藏於握柄利於收納方便攜帶,居家必備用途廣泛:削、切、割都能應用,戶外田獵漁樵皆能使用,比起國外類似刀具的瑞士刀之發明,早了廿一年的歷史。另外,知名糕餅店「郭元益」則提供具百年歷史的糕餅模具於現場展出,其於清同治6年(1867)在士林開店迄今,並與婚紗業結合,成為臺灣知名喜餅的品牌。


/001/Upload/342/relpic/10162/9324602/7fc73f88-3569-4bf1-a0c8-3dccd833e5ef.jpg


  而全國年紀最老的國小--士林國民小學,前身為明治28年(1895)於芝山巖惠濟宮內設立的「芝山巖學堂」,之後歷經數次更名,包括明治31年(1898)的「八芝蘭公學校」,以及大正10年(1921)的「士林公學校」,明年將邁入創校130年,現場也展示了《士林國小日治時期校歌》影片,和「八芝蘭公學校」的石碑相片。


  展覽自即日起至114年1月5日止,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歡迎有興趣的小朋友及家長至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網站http://hcec.tp.edu.tw查詢,或電洽02-2336-1704分機30江老師洽詢。

  • 策展人簡有慶老師為參觀民眾進行現場導賞
  • 老松國小學童參觀展覽(3)
  • 老松國小學童參觀展覽(4)
  • 老松國小學童參觀展覽(1)
  • 老松國小學童參觀展覽(2)
  • 臺北四國八十八番石佛香爐-芝山巖惠濟宮提供
  • 三界公爐-士林神農宮提供
  • 現今已絕版之郭合記士林刀(又名「八芝蘭刀」)
  • 臺北四國八十八番石佛香爐-芝山巖惠濟宮提供 (2)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78663F785531FB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