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https://ofa588.com/https://www.ofa86.com/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老翁不敵寒流來襲冷倒 內湖警消民眾合力送暖

  內湖分局西湖派出所於日前清晨接獲民眾報案,指稱在轄區校園操場上有一名老翁疑似身體不適長坐跑道上,顯有異常,警員曾穎新獲報後旋即趕赴現場。

    警方到場後,發現該名老翁全身冰冷,癱坐在跑道上,亦無法口述提供任何基本資料。警方與消防員合力推著老翁沿路詢問住戶是否認識,皇天不負苦心人最終確認其身分。老翁高齡80多歲,獨居且持有中度身心障礙證明。隨即由警消協同將其送往三軍總醫院治療,並通知其家屬,尋訪過程中熱心鄰居伸出援手,提供手套與襪子協助保暖,展現了社會的溫暖,當天正是寒流來襲,氣溫嚴寒,眾人合力成功守護老翁的安全。老翁家屬對警方的幫助表示感謝,並允諾會更加注意照顧。

    內湖分局呼籲若民眾家中有身心障礙或年長者,除隨時注意他們動態外,可以在身上佩戴愛心手鍊或是在穿著衣物放入連絡小卡,以利警方第一時間聯繫家屬。

  • 警方和醫護人員協助老翁找尋自己的家
  • 熱心民眾提供手套予老翁保暖
  • 確認身分後,老翁順利送醫
  • 西湖派出所為民服務警員曾穎新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C543929A4F024399

臺北市強化水保設施管理 推動低衝擊開發與生態設計

  隨著汛期來臨,臺北市政府積極強化水土保持設施管理,降低水土流失與山坡地災害風險。大地工程處委託社團法人臺北市水土保持技師公會,對建築開發案的排水溝、滯洪沉砂池、擋土牆等水保設施進行全面檢查,並建立三年一輪的定期檢查機制,確保設施維護完善,保障市民安全。同時,每年舉辦水保設施檢查人員教育訓練,持續提升專業技能,確保檢查品質與效率。


  臺北市水土保持技師公會理事長鄧鳳儀表示,多年來透過定期健檢與追蹤,讓大地工程處建立完善的水保設施管理系統,相關政策推動卓有成效。隨著市民對水土保持關注提升,也促進了坡地安全與環境永續發展。


  去年(113)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更進一步舉辦第一屆臺北市山坡地水土保持優良設計及維護管理獎勵選拔活動,針對採用低衝擊開發(LID)或生態設計的水保設施,分為農業輔導組及水土保持組,分別評選出特優、優等及佳作,並於頒獎典禮中表彰優秀成果。今年活動持續辦理,有意願參與的民眾,請洽大地工程處。


  傳統水保設施多以混凝土材質,可能影響生態系統平衡或造成動物受困,為改善此問題,市府積極推動低衝擊開發(LID)及生態設計,要求水土保持計畫審查及農業輔導優先考量自然透水設計。例如,士林區某農業整坡案採用連續漿砌石沉砂池及擋土牆,不僅具備良好的透水功能,還營造適合動植物棲息的環境。


  大地工程處呼籲市民,如有水保設施檢查需求或改善建議,以及增設生物通道等水土保持輔導等需求,可聯繫:社團法人臺北市水土保持技師公會(電話:02-22544483)或大地工程處審查管理科(電話:02-27593001分機3722)。

ps.如需引用相關圖片,請至「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網站(https://www.geo.gov.taipei/)參考下載。

  • 圖1,第一屆臺北市山坡地水土保持優良設計及維護管理獎勵選拔活動頒獎典禮現場
  • 圖2,士林區農業整坡案設置漿砌石連續沉砂池及擋土牆.JPG
  • 圖3,專業檢查技師到府輔導提供水保設施專業建議.JPG
  • 圖4,專業技師針對已完工完工水保設施現場檢查.JPG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D399D75291CE1EF6

北投湖田社區邀您一起走進春天,感受浪漫山中海芋季

  寒冬已過,春意漸濃,萬物甦醒的春天即將到來!每當這個時節,各地百花盛開,其中北投湖田社區更是以多樣豐富的花種聞名,從寒冬綻放的櫻花到近期盛開的海芋,每個時節走進社區,都能感受截然不同的自然風貌。此時正值海芋賞花的季節,快上山享受充滿浪漫生機的春天氣息!


  湖田社區的竹子湖是全臺最大的白色海芋產地,約占全臺80~90%的供應量,花期從每年1月持續至5月,其中3至4月是最繁盛的時節,能夠欣賞一整片壯麗的海芋花海,今年還有一系列以「芋想世界」為主題的精彩活動等待民眾參與,包含地景打卡點、生態人文導覽解說活動等,帶領民眾深入了解社區的文化歷史,並親身體驗採海芋的樂趣,讓旅程更加豐富難忘!


  想體驗更多湖田社區獨一無二的樣貌嗎?除了五彩斑斕的花卉,這裡還是臺灣蓬萊米的發源地,為了延續這份珍貴的農業文化,特地將早年設立的事務所重新整理為現今的「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透過展區保存在地農業歷史,並以文字、影音等方式將這段文化脈絡傳承給後人。當然,除了人文歷史外,社區中還有許多獨特的寶藏自然地景!位於湖田國小旁的水車寮水圳步道,緊鄰水圳而建,一路上潺潺流水聲伴隨步行,遊客也可以在各個平台停留休息,結合四季農耕為設計元素的春耕、夏耘、秋收及冬藏平台,透過多樣的裝置藝術呈現出農村氛圍感。其中的秋收平台-ㄟ米間,為當年蓬萊米產業所保留下來的遺址,經過改建後,保存原始牆面,並以透明玻璃板刻畫展示當年碾米機運作的過程,透過活化遺址將原先廢棄建物煥然一新,使舊時農業遺跡在新時代中重獲新生,象徵歷史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大地工程處表示,湖田社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海芋、繡球花、蓬萊米等豐富作物,搭配上充滿人文歷史的景點,成就了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芋想世界」活動於3/14~4/27舉辦,歡迎大家走進社區感受農業文化魅力,把握短暫而燦爛的花期,在湖田社區度過美好浪漫的春日時光!

 

前往方式:

自行開車:從仰德大道上陽明山→續接陽金公路(臺 2 甲)段轉入竹子湖路→於湖田國小旁可抵水車寮步道口。

大眾運輸:

搭乘捷運淡水線至北投站,轉乘公車小 9 至湖田國小站或竹子湖派出所站。

搭乘公車 108、109、110、230、260、紅 5 至陽明山,轉乘公車小 9 至湖田國小站或竹子湖站。

 

P.S.如需引用相關圖片,請至「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網站(https://www.geo.gov.taipei/)參考下載。

  • 照片1-湖田社區地圖
  • 照片2-正值盛開花期的海芋田
  • 照片3-「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透過展區保存在地農業歷史
  • 照片4-故事館以文字、影音等方式將農業文化繼續傳承
  • 照片5-秋收平台「ㄟ米間」以透明玻璃板刻畫展示當年碾米機運作的過程
  • 照片6-走進「水車寮水圳步道」,一路上潺潺流水聲相伴而行
  • 照片7-活潑的裝置藝術-夏耘,為水車寮水圳步道上熱門的拍照地標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D851245C83577114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3.14不只白色情人節,圓周率日巧逢美洲月全食!

每年3月14日不僅是浪漫的白色情人節,1988年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還賦予它獨特的意義:圓周率日(Pi Day),以紀念在數學與科學領域中無所不在的常數π(≈3.14)。而今年的圓周率日別具特色,在美洲與東太平洋地區將上演一場精彩的月全食。 


圓周率(π)是數學中極為重要的常數,也廣泛應用於天文學研究,無論計算行星軌道、恆星體積、黑洞的事件視界或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測量等,無處不見π的蹤影。NASA每年π日期間還舉辦「Pi Day 挑戰」,邀請全球科學愛好者運用π來解決實際的天文與太空問題。此外,3月14日也是兩位重要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與霍金(Stephen Hawking)的紀念日;1879年π日出生的愛因斯坦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而霍金則於2018年π日辭世,他進一步發展了黑洞理論和宇宙演化的研究。


今年π日(五)恰逢月全食,美洲與東太平洋地區可見月食全程,月球在美東時間1時26分(本地14時26分)起完全進入地球本影,全食過程持續約65分鐘,此時月球被地球大氣折射的陽光照射而呈暗紅色,俗稱「血月」。臺灣雖無法看見這次月食,不過臺北天文館彙整了各地直播資源,讓國人也能透過網路,遠距欣賞到這場天文盛事。想親眼目睹月全食奇觀的朋友則再等半年,臺灣將在9月8日(一)凌晨0時27分出現月全食。相關內容請參考臺北天文館網站「天象預報」。

  • 2025年π日美洲可見月全食天象。圖片來源:NASA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1F1B63DC2DA048D0

配合民權大橋改建,松山往內湖車流預計自114年3月23日8時起,由交通便橋切換至主橋行駛,切換前後請用路人依指示牌面及現場人員指揮通行

發稿單位:新工處

發稿日期:114年3月13日

聯絡人:洪辰儒

聯絡電話:0963-562-709

新聞聯絡人:陳大分

聯絡電話:0963-562-778

 

配合民權大橋改建,松山往內湖車流預計自1143238時起,由交通便橋切換至主橋行駛,切換前後請用路人依指示牌面及現場人員指揮通行

 

臺北市民權大橋改建工程工進持續穩步推進,在經歷興建交通維持便橋、主橋拆除、改建鋼構吊裝合攏等里程碑,接下來,松山往內湖方向之橋面板與附屬設施亦已近完成,俟該工項完成後,即可將交通動線切換回主橋通行,切換措施預計自114年3月22日(六)9時至3月23日8時止,先進行交通動線切換前的重疊介面銑鋪調整作業,114年3月23日8時(遇雨順延)起,松山往內湖車流即可由交維便橋切換到改建後的主橋行駛,屆時請用路人依現場指揮人員及指示牌面通行。 

 

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工務科科長蕭志龍表示,考量主橋改建範圍接回未改建之原主橋處,目前係屬交通維持便橋通車動線內,動線切換前,該重疊介面尚需施作銑鋪接順、標線調整…等準備作業,為最大化降低交通衝擊,該等作業施工期間將採取分階段逐步管制。第1管制階段預計自114年3月22日(六)9時起,封閉交通維持便橋往內湖向最外側之機車道,並引導車流行駛內側2車道,直至當日22時進入第2階段,封閉交通維持便橋往內湖方向全幅車道,並引導往內湖車流調撥行駛往松山向之最內側1車道,以維持車流運行,直至23日(日)8時全部施工完成後,即可開放往內湖方向車流行駛改建後之主橋,往松山方向則仍行駛交維便橋,俟日後相關工項完成後,方能改行主橋。交通轉換期間將指派義交協助導引,請用路人行經相關路段時多加留意各項告示指標牌面,並依現場義交人員指揮減速慢行,以維行車安全。

 

新工處工務科中區工務所主任洪辰儒補充說明,「民權大橋跨河段上部結構改建統包工程」率全國之先採用桁架梁工作車拆除工法,施工人員全程於安全環境以遙控方式操作機械,順利克服整體工程面臨的水域上方極高空的高危險工作環境。換言之,這部桁架梁工作車是施工迄今確保安全無虞的最大幕後功臣!如今工作車已卸下團隊交付的重擔,開始逐步進行拆解。回首工作車投身工程的這一年,與團隊上下日日夜夜共同打拼,安全穩健地協助完成拆除、搭橋等重任。讓原本極為困難的水域上方高空作業,輕鬆寫意地跨越難關,寫下橋梁原址改建之工程新頁。相信在這段最後的時光中,工作車一定也會與市民朋友一樣,期盼橋梁完全重生地那天儘早到來!

  • 圖1 民權大橋跨河段上部結構改建統包工程」平面位置圖
  • 圖2 松山端重疊介面位置
  • 圖3 內湖端重疊介面位置
  • 圖4 宣導圖卡
  • 圖5 桁架梁工作車執行拆除作業
  • 圖6 桁架梁工作車執行搭橋作業
  • 圖7 桁架梁工作車拆解現況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5D973016108B6572

臺北市政府建置「災害應變雲端協作平臺」  創新應變分散協作新思維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執行三年連續性計畫(112-114年)建置「災害應變雲端協作平臺」,在今年已有初步開發成果。本府特於114年3月3日由張溫德副市長主持,邀請本市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全體委員,由本市災害防救辦公室及系統開發團隊展示目前開發成果。聚焦AI科技運用、雲端技術及行動EOC分散協作創新功能,各級應變人員透過各類行動載具,實現行動化應變中心之全新分散協作應變模式,打造新世代防災應變管理系統典範。


臺北市防救災作業支援系統為全國第一套災害防救應變系統,使用至今已20餘年,隨著政府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及雲端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對於災害防救工作帶來各式嚴峻挑戰,如短延時強降雨、颱洪災情及強烈地震等,常造成各局處應變人員無法在發生災害當下至應變中心執勤,故去中心化分散協作應變及開發全新防救災系統的想法應運而生,將以往集中至單一應變中心作業的模式,發展成行動化EOC分散協作應變作業的模式。全新設計的「災害應變雲端協作平臺」亮點有三點:

一、「市長在哪裡,EOC就在哪裡」突破固定場域限制,實現行動化EOC:
 開發「災情監控數據儀表板」,根據災前、災中、災後及不同災害情境設計,動態調整監控資訊,能快速獲取關鍵資訊精準決策;整合「即時視訊會議系統」,一鍵啟動高效會議,即時畫面資料共享同步及分群協作靈活分組討論;「災情查報」供現場救災人員於災害現場回報處理情形,使災情查報更快速精準;開發「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實現跨載具、時間、場域的分散式協作。

二、「被動應變」轉向「主動預判」,透過AI技術,評估災情先期布署:
 運用AI人工智慧技術建置「颱洪災情即時預警分析模組」、「地震測報及災損分析模組」,整合氣象、地震、地理資訊及歷史災害數據,透過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技術,提升風險評估的精準度,縮短決策時間,降低災害損失與影響。

三、「建構多元異質備援」,運用雲端技術,強化耐災韌性:
 為提升耐災韌性,於故障發生時能以最短時間將系統復原及恢復運作,運用雲端技術建置境外雲端備援及地端異地備援,建立多元異質備援機制,達到多點備援強化韌性,不中斷防救災作業。 


在2024年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中,臺北市成功第四度衛冕總榜冠軍,在「公共安全與消防」領域榮登六都之首。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將持續致力於強化數位韌性,並以打造AI驅動的未來臺北為目標,預計於114年6月舉行「災害應變雲端協作平臺」的成果發表會,臺北市張溫德副市長期勉同仁,系統落地不是階段任務的結束,而是一個新型態應變管理世代的開始,我們應與時俱進不斷成長,持續校正優化並推動與中央及其他地方政府的合作,促進資訊跨域整合,建立更完整的災害應變體系以提升整體防救災效能。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E4A1303DC1C455F2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臺北市全方位智慧防災  高階主管積極參與災害風險治理研習

臺北市政府為提升整體防救災能量,於114年3月12日及3月19日假公務人員訓練處國際會議廳辦理各機關及各區公所簡任以上層級人員災害防救業務研習班,邀請國內防災領域專家進行專題講授,使研習人員能夠從戰略的角度,建立前瞻性治理視角,並促進市府防災體系的數位轉型與國際接軌。


本次研習班特別邀請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主秘及蘇文瑞副組長擔任講師,李主秘講授「國際防災戰略新思維:跨域合作與制度創新」課程,以《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為基礎,剖析當前全球防災治理的重大趨勢,涵蓋極端氣候衝擊、地緣政治動盪,並探討各國如何透過災害鑑識與跨域協作提升防災效能。此外,課程亦介紹國際防災政策發展,以及如何將全球風險治理經驗轉化為臺北市的實務應用,以提升城市韌性與決策能力;蘇副組長講授「數位防災轉型:AI與決策智能於防災上的應用」課程,則聚焦數位科技於防災領域的應用,解析AI、大數據及物聯網(IoT)技術如何強化災害情資整合,並透過智慧監測、預警模型與決策支援系統提升應變效率。


福布斯顧問(Forbes Advisor)發表「2024全世界最安全城市/最危險城市」評選,將臺北市列最安全旅遊城市第12名,為全臺唯一上榜的城市,評選風險指標中也包含自然災害,消防局強調,面對日益嚴峻的災害挑戰,臺北市政府將持續借鏡國際經驗,並積極推動防災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以強化跨機關協作及應變決策能力。而此次研習班透過專業課程與實務經驗交流,讓各局處簡任以上層級人員掌握全球防災發展脈動,提升市府災害風險管理機制,確保臺北市具備更強大的防災韌性,為市民打造更安全的居住環境。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05C2CDA7A5B8DF91